拿走手機孩子就嚎啕大哭?除了懲罰,還有一個好辦法!

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兩大挑戰:一是溝通,二是陪伴。


今天,我想分享自己曾經在美國積極養育課堂上學到過的「親子溝通」。


如何與孩子溝通


當我們不希望孩子去做一些事的時候,應該如何和孩子溝通呢?


疫情期間,小朋友是電力十足,喜歡在家裡咚咚咚跑來跑去。有時候,這種行為可能會影響左鄰右舍;睡前,更是容易在床上蹦來跳去磕傷——這時,我們如何和孩子溝通呢?


拿走手機孩子就嚎啕大哭?除了懲罰,還有一個好辦法!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ACT 三步法」。


第一步:Accept your child's wishes or feelings


父母完全接納孩子的願望或者是情感。


例如:「我知道你喜歡在床上跳,也覺得這樣做很有趣,對吧?」


這種說法會讓孩子意識到你理解他的想法,從而展開基於信任的對話。


告訴孩子我們理解他的感受或者是願望,並不意味著我們允許他去做這件事情,這只是說明我們去理解和完全接納他的情感。


家長也可以展開說:「我知道你喜歡跳來跳去,尤其是在床上跳的時候特別有彈性,所以特別的好玩,對吧?」


通過展開描述原因,我們可以知道孩子喜歡的「關鍵點」在哪裡。


第二步:Communicate the rule


這一步要與孩子來溝通規則,建立雙方對規則的一致理解。


如果孩子從來沒有在床上跳過,當他第一次跳時,沒有必要去大聲的譴責他;相反,如果孩子明明知道不能在床上跳,也知道這樣跳的壞處,但仍然堅持在床上跳。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與孩子重新溝通和重申規則。


注意,一定要在我們完全接納孩子的情感和想法以後,再開始溝通規則。


跟孩子交流的時候,語氣要儘量的保持平靜和堅定,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


例如:「但是床是用來睡覺的,不是用來跳的,你可能會跳下來受傷。」


在和孩子溝通規則的時候,儘量用簡單,而且孩子能夠明白的方式去陳述。


第三步:Target a positive choice


家長主動和孩子共同溝通,達成一個積極的結果,也就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


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我們不僅要告訴孩子不要怎麼做,同時也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因為對於小一點的孩子來說,當你在動詞前面加上一個否定詞,他往往會忽略掉前面的否定詞,而只抓住後面的動詞。


比如,你在公共場合跟孩子說「不要跑了」,但是他只會抓到位於後面的「跑了」這一關鍵詞,於是跑得更開心了。


這也是為什麼否定式的命令對於孩子來說效果總是不太好,還會讓孩子喜歡跟你對著幹的原因。


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一次性記住 4-6 個隨機的數字都有困難的,讓他們一次性記住一個長句子,也是很困難的。


自由和規則總是相對的,當我們在一方面用規則去約束孩子的時候,在另外一些無關緊要的方面可以適當放鬆,給他一些自由。


比如我們帶孩子出去玩,需要在車流繁忙的街邊緊緊握住孩子的手,但是到了野外人少的地方,在平緩的坡上,就可以鬆開小手,讓孩子自由奔跑。


回到文章一開頭「孩子總愛在床上跳」這個話題。


我們接納他的情緒,並且重申了規則以後,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新的選擇,這個選擇是我們和孩子都能接受的。


比如孩子如果僅僅是喜歡跳,那麼我們可以將它帶到戶外去,在安全的地方跳;


比如孩子是喜歡在床上蹦跳的那種感覺,那麼我們可以給他選擇蹦床,讓他在專門的蹦床,而不是睡覺的床上跳;


比如可以把枕頭從床上挪到地墊上,讓孩子在地墊上嘗試著跳過枕頭,這對他來說都是可能會去接受的選項。


小一些的孩子更容易分心。當你提出一些新鮮的解決方案,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改變原有的行為;大一點的孩子,則可能意願更堅定,並表現得更固執。


此時要解決問題,就需要找到孩子需求的關鍵點,也就是關鍵的動機,再對症下藥。


我家樓下有一個 80 多歲的老太太,心臟不太好,所以我家的兒童活動房和書房都鋪上了厚厚的地墊。有一天,我發現小萌正在臥室的地板上拍球,這也是他們幼兒園新學的技能要求孩子們回家練習。


於是,我用「ACT 三步法」,試著和他溝通。


A:「小萌你在練習拍球哎,真是太棒了!是不是老師先教給你們的活動呀?看上去你好像很喜歡拍球!」


C:「但是我們不能在家裡拍球,你還記得嗎?咱家樓下有個老太太,她聽不了太激烈的聲音。我們在這裡拍球的話,她可能會覺得心臟在砰砰的亂跳,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T:「再過 10 分鐘,我可以帶你出門去拍球,但是現在呢,我們可以在臥室裡稍微的休息一會兒。或者你也可以在活動室裡玩一會兒軟排,先找找手感,沒準待會兒會拍的更好呢!」


C:「你還記得嗎?在幼兒園裡小朋友們是不是也沒有在教室拍球,而是去樓下院子裡拍的?」


T:「所以你稍等我一下,咱們一會兒到樓下拍球!」


解決大哭問題


現在,我們回到題目:拿走手機,孩子就嚎啕大哭,我們該怎麼辦呢?


拿走手機孩子就嚎啕大哭?除了懲罰,還有一個好辦法!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如果我們已經跟孩子溝通過規則,但是他仍然堅持要看動畫片,並且在我們用「選擇-結果」的方式抱走她時,嗷嗷大哭,父母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讓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


深呼吸或者是積極暫停,都是有幫助的。


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可能更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時候我們就說要用到一些具象化的控制情緒的方法。


例如用情緒罐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心情慢慢的平復下來,或者像蝴蝶揮動翅膀,風中搖晃的大樹一樣,邊舞動自己的手臂邊配合深呼吸,這些都辦法都可以讓孩子慢慢的平靜下來。


針對孩子的情緒控制,我之前也有專門寫過一篇。


第二步,孩子情緒平復後,再來用「ACT 三步法」。


A:「小萌,我知道你現在對我很生氣,因為我不讓你看動畫片。」


C:「但是我們已經約定好了,每次最多看 20 分鐘的動畫片,否則我們的眼睛就會受到傷害,可能連一集動畫片都看不了了。」


T:「明天我們還可以繼續看動畫片,不過現在我們需要去刷牙了,再美美的睡上一覺。如果你真的很喜歡自己看的那個動畫人物,回頭我會給你買一些他們的貼紙,這樣你不僅能夠在動畫片上看到他們,也能在你自己喜歡的東西上都貼滿他們。」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解決方案。


現在有的動畫 APP,可以設置有主動的時間監控,一旦時間到了,APP 就會自動關閉,並且出現睡覺休息的小人兒,也能側面小朋友不能再繼續看了。


如果溝通時,小朋友一聽到動畫片這個關鍵詞又開始尖叫,我們還可以反覆用「ACT 三步法」來平息他的情緒!


A:「小萌,我知道你現在真的很生氣,也很憤怒。」


C:「但是我們不能一生氣就開始哭鬧。」


T:「你可以到自己的房間裡去哭一會兒,或者抱著我哭一會兒,但你覺得好點了,我們再來談談你想要什麼。」


接下來,就孩子的需求進行溝通。


任何時候我們跟孩子進行溝通,都是要在孩子情緒平靜時進行的。


孩子哭鬧時,一定不要答應他的任何要求。否則,孩子會逐漸放棄語言和理性的方式進行溝通,慢慢變成越來越任性、越來越難溝通的小祖宗。


有時候事情緊急,我們來不及根據三步來依次進行,這時稍微打亂一下順序也可以。但當我們有空的時候,還是儘量按照這個次序來,孩子更容易接受。


此外,運用 act 三步法時還有一些注意事項:


首先,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看著孩子的眼睛。


我們也許需要抱著她,或者蹲下來看著她,這樣當我們和他溝通的時候,他就能更好的聽我們在說什麼,而不只是閉上眼睛,任由自己的心情去哭。


其次,嘗試給孩子提供其他的選擇或解決方案。


比如小朋友雖然現在不能看動畫片了,但是明天還會有再看動畫片的機會,這樣做也是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對於 3 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制定每日例程(routine)特別重要,最好連寫帶畫;這樣他就知道是不是到時間了,還是需要等待。


第三,在溝通的全程,家長和孩子都需要控制好情緒。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但凡都一方情緒失控,都無法理性溝通。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聽你的話?


不是因為你說得對,也不是因為你覺得自己這麼做是為了他好。


而是因為他覺得你瞭解他,所以信任你,也信任你所提議的方案和選擇。


這種信任在親密關係中非常重要。


它不僅能幫孩子度過 2 歲的第一個人生叛逆期,也會在未來每一個孩子和你發生衝突、孩子受挫向你求助的時刻,發揮重要的作用。


家長如果能一開始就建立好規則,並且引導好孩子,會容易很多;然而,當孩子已經開始變得任性,習慣用哭鬧去控制成人的時候,做出改變顯然會更困難。


改變的方法是一樣的,只是需要成人付出加倍的耐心和思考。


對了,還有一個對 4 歲以下的孩子屢試不爽的做法:


手機電量到 5% 以下時,再給孩子看;自動黑屏後,在手機充電,告訴孩子手機和我們一樣,要吃飽飯(充滿電)才能繼續工作。


當孩子手機被拿走時大哭,你是怎麼處理的呢?來和我聊聊唄!


本文轉自:丁香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