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再次宣说破“争”之法。争是无始以来的恶习,必须以道破除。见道则见真,即真以破假,破假则破争,世人为假而争也。老子观察人间,就是一个争斗场,这是万恶之源。在玄同大定中,万物玄同,相爱无争。怎么到了人间就相反了呢?

老子宣说《道德经》,就是要阐述玄同与争斗之间如何发生,如何回归的妙

理。只有证道,人才会不争,恢复玄同,恢复道和。上章宣说了证道二态五步实修法,破除对耳目的迷信,开启内明真心,实证道体,使心有所归。这样才能化争斗为相爱,化相爱为玄同。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此章主题是“曲则全”,是消弭争斗的一条坦途。世人好争,但不知为何而争?争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不良习性。清净为天下正,天下本为清净,自心本为清净故。人最需要的是清净,人应该争清净才对,怎么为利益而争?世人错会了利益的内涵,其实清净才是人生最大的利益。

很多注释家以“委曲求全”来解读,大误。

第二十二章

第一段: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第二段: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第三段:

不自见(xiàn),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长。

第四段: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五段: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此章经文分为五段。第一段经文: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经文:曲则全。这是远古证悟者传下的教法,曲是无形、无己,水是曲的代表,第8章宣说水有七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不与器争,随方就圆,能屈能伸。“曲则全”是互相接纳性,代表了不争的态度,不能解释为委曲求全。

“曲”万事万物互相接纳之正道,阴阳二元正是互相接纳而生生不息。太极拳现在风靡国内外,虽然是“拳”,以接纳为上。进一步说,“曲则全”就是形曲德全。前文“公乃全,全乃天”(16C),全即全德之人,全德则不亏。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庄子赞美了多位残疾人,如兀者王骀、申屠嘉,他们虽然身体已经残缺,但却是全德之人。庄子说:“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人之小人,天之君子。”人眼中的君子(成功者)是天眼中的小人(失败者),人眼中的小人(失败者),正是天眼中君子(成功者)。“畸人者,畸于人而牟于天”。(大宗师篇)人眼中是残疾的,但天的眼中是完整的,丝毫不亏。

卫灵公喜欢一个残疾人,他“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无人之情就是无凡情,凡情就是争斗之情。卫灵公非常喜欢,因为他虽然形体残疾不堪,但有祥和之气,与之相处非常和乐,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卫灵公很有安全感。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河上公注为“曲己从人”,是就是菩萨心肠,即佛教说的“恒顺众生”。全不能解为全身,而是全德。老子说“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无有何患?”。(13C)身体是大患的根源,理解为“全身”即大错了。老子讲“无私”、“不争”,庄子讲“无己”、“全德”,二位大宗师都是同一妙理。历来把“全”理解为全身而不是全德,把曲则全理解为类似委曲求全,这段经文就没有意义了。

曲则全,有凡夫之全和圣人之全凡夫之全是形全,圣人之全是德全,不可不知。凡夫之全是贪心的表现,圣人之全才是最高深的境界。曲则全的内涵必须超越凡夫之形全,达到圣人之德全。此章最后“诚全而归之”,就是圣人之德全。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王弼认为老子这里用树为喻。从外形看,一棵树的树根都是曲折的,盘根错节,这样树才牢固,狂风不到。树的枝叶树冠都是分叉的,这也是曲,树就是如此生长的。从内部看,任何生命体都是细胞组成,细胞不是直线结构,而是曲曲折折的网状结构。人体的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更是弯弯曲曲,把血液输送到每一个细胞。

身体五脏互相配合成为一个生命体,没有人间的争斗。曲是互相接纳,组成最有效的生命体的网状结构。社会也是网状结构,弯弯曲曲,父子、夫妻、兄弟、族人、同乡、族群、国家、全人类,人与动物植物、人与自然,结构非常复杂,只有全德之人组成的社会才会十分和谐幸福。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老子这里讲了组织学,生命体是一个复杂的网状组织,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网状组织,宇宙是一个复杂的网状组织(场)。

复杂的网状组织是最高效的,必须由全德之人组成才可以。组织愈复杂,全德之人愈重要。

乱德之人是组织的破坏者,德国文化特别重视人的群性(social),对于乱德者(unsocial,乱群者)一经发现,就会摈斥。曲则全就是以曲的精神符合群性,维护玄同体。对于修道士,曲则全就是“我的消失”。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经文:枉则直。从此一下五句都是诠释“曲则全”一句。这是从木匠矫正木头的经验当中得到启发,

一根本来弯的木头,只有反向弯才能直,这叫枉。成语“矫枉过正”就是从这里来。老子证道,现身说法,拈来即得。弯木本来是废木,但反向枉即可重新成为直木,直木就是有用之材,枉则变废为宝。

冤枉一词说的正好相反,本来是直的木头,木匠再枉,反而把直木变为弯木。公堂上把好人屈打成招叫冤枉。“枉则直”是用枉的工艺把本来的弯木变为直木。把枉则直理解为让自己受冤枉是不对的,因为自己本来就是弯木,木匠只是用枉的工艺把你矫正成为有用之才而已。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修道士认识到自己人性不完美,必须矫正自己的,这是乐意接受的。如果认为自己本来是直,只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弯曲自己,那心中肯定不愿意。认识到自己本来是弯木,所以才需要枉(矫正)。这样心里就快乐,这就是修道士精神。修道士尚且是弯木,俗人岂不更是弯木?修道士承认自己是弯木,俗人就会有所警醒。

佛教中声闻缘觉菩萨都还不是全德之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弯木”,七地以下菩萨还会退转,八地以上菩萨才不会退转,只有到了妙觉菩萨才是全德菩萨。可见承认自己的弯木是修道的关键一步 。承认自己是弯木,才能领会枉则直的内涵。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河上公注:“枉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与人相处,毋使人有压抑,卫灵公需要安全感,只有全德之人才能真正给人安全感,这是圣人。枉屈己,自己的心已经修行水德,祥和之气充满全身,他人不知,误以为枉屈。实际上是大智大能所为。久久自得直也,就是祥和之气修习已久,自然而成,气发则和,不需枉屈,此是真直。

寒山说:“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这是老子教世人修行的具体方法,受益匪浅。这是修道的前行,预备阶段。不经过预备阶段,不能正式入门修道,修了也不会有成就。目的是恒顺众生,为世界带来祥和之气,为正式修道积累资粮。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经文:洼则盈。这是补充曲则全的经文。低洼地才能积水,平地不能积水。全德之人心如洼地,能够接纳他人,多多益善,这就是心善渊(8C)。

一个修道者的心必须低洼再低洼,如同深渊,接纳他人的能力就最大。世人把自己抬得很高,心理毫无接纳能力,最后不仅没有超越生死的大智慧,连朋友也没有。心善渊,才能接纳很多朋友。这就是洼则盈。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经文:敝则新。生生不息是中华文化的第一义。老子讲新,《易经》讲新,《大学》讲新。一个新字贯穿全部文化。《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新是生生不息,新是止于至善的必由之路。“苟日新,又日新”。日新哲学是生生不息第一义的升华。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病树前头万木春”,后人高度赞美。人应该超越过去,以日新的精神看待生命。这句诗显然受到老子经文的启发。

什么是敝则新?衣服旧了,会变为一件新衣服吗?不会。那什么会敝则新呢?白居易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野的草秋天枯萎了,这好像是敝,但明年又会长出新芽,这就是敝则新。人的生命衰老了,子孙的生命成长了,这就是敝则新。蛇蜕皮了,则是敝则新。凡夫看是敝,圣人看是新。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人的身体细胞是敝则新的又一见证。身体细胞每天都会死掉,新的细胞同时产生,这种新陈代谢是生命力维持的保证。我们以为自己的身体是一辈子同一个,其实从微观层面或细胞层面,这个身体早就不是当初那个,而是全新的。这种新陈代谢是无止境的,就是《大学》苟日新,又日新和敝则新的内涵。

身上有很多皮屑掉下来,这些都是死去的细胞,身体没有因此减少一块。人们讨厌头皮屑,有些年轻人头皮屑特别多,令人心烦。这些都是从头上掉下的死去的细胞,我们的大脑还是好好的。人到了二十岁左右身高就停止生长了,但头发到老年还会天天长。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释德清注:“衣之污损曰敝。不敝,则不浣濯,不见其新。”敝则新的证据极多,不可胜举。

当人一天天变老的时候,世人感到很悲哀,但修道士则心情不同,因为看到了敝则新,每天都是新的生命诞生,每天都是新的自己,没有任何老去。因为他的心是新的,鲜活的,他观察的对境都是敝则新,世界一片生机盎然。

一天睁开双眼一看,突然发现大地从未如此青青一片,顿现无限生机,满心欢喜。大珠慧海禅师对弟子说:“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朵黄花,一支翠竹都是道的无限生命力的展示。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孔子游于泰山,见到一位荣老先生在郕的郊外行走,“鹿裘带索,鼓琴而歌”,穿着破烂衣服,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十分快乐。孔子感到奇怪:一个老态龙钟,贫穷不堪的孤寡老人,还有什么快乐呢?就问荣老先生:“您为什么如此快乐呢?”荣老先生回答说:“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宝。而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列子·天瑞第一》

我的快乐太多了,数也数不完。天生万物,人最尊贵,我恰好是人,而不是牛马等等,这是第一大快乐。人间是男尊女卑,我恰好是男的,这是第二大快乐。很多人还在娘胎里,来不及见到日月的光就死了,还有的没有离开襁褓就夭折了。我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大快乐贫穷是修道士的常态,死亡是人生完美的结束

。我得到了人生的常态并完美的走到终点,哪里还有忧愁呢?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这位荣老先生对敝则新的理解极深,所以获得无限快乐。世人把荣老先生的人生快乐当做一个故事来读,实际上是庄子告诉人们,大智慧是可以见到完美的生命的。这是人对抗生命缺陷的大智慧,人不应该忽视这样的大智慧。获得这样智慧是修道的根本目的。

经文:少则得,多则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48C),这就是少则得。

欲望少则修道就会成功,欲望多则修道不会成功。世人追求太多,人生就不快乐了。追求极少,人生就快乐了。人生的成功在于追求极少,而不是追求太多。看见他人欲望多,你应该为他感到悲哀。看到他人欲望极少,你应该肃然起敬,为他感到高兴,为他祝福,你应该拜他为老师。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谁能够做到欲望最少,他就是人生的成功者

。最富裕的人不是财富最多的人,而是欲望最少的人。世间事业要获得成功,目标要单一,这样才能足够深度,使别人重视你。鼫鼠五技而穷,能飞不能过尺,能爬不能上树,技能虽多,这有何益?

第二段经文: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这是“曲则全”包含的更深刻意义,“曲”是为了“抱一”。抱一就是实证宇宙万物的无差别性,内心必须生起无差别心。牛是牛,马是马;彼是彼,我是我;这是差别性。牛就是马,马就是牛;彼就是我,我就是彼;牛马为一,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这就是无差别性。证悟者以无差别心玄照宇宙万物的无差别性,玄同得一,无自无他,无我无彼,“我”的消失和“他”的消失,这是一个广大无边的崭新世界展现在证悟者眼前。这就是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差别性是生灭法,无差别性是不生灭法。

抱一是老子修行的根本修法,内明心抱一就是玄照妙心凝聚在不生灭法中,如如不动。五步实修法中,“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是第一步。抱一又称为执一,但抱一更准确。后文有“善抱者不脱”,一个“抱”字,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内在精神的凝聚,与集中注意力有点类似。这个集中不是集中浅意识,而是集中深意识。浅意识与深意识是人的二种不同深度的意识状态,浅意识与外境、五官相连,深意识与道相连。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一是什么?老子《道德经》对一有特殊的理解,这与儒家不同。王弼注:“一,少之极也。”最小的数字是一,所以一代表开始,宇宙的起源,这与道一致。一在道家学说中是核心概念,《道德经》没有太极的概念,但庄子反复说太极,《吕氏春秋》进一步说“太一”,汉代杨雄作“太玄”,实际是老子“玄之又玄”的新描述。一、太极、太一、太玄都在探索一种宇宙的终极性。

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汀坚决捍卫“三位一体”的核心思想。老子思想中也有非常类似的宇宙架构:道、无、一三位一体。抱一可以看为抱住“道、无、一”三位一体的那个一。是少则得的进一步归纳。既明少则得,则可以次第修行,直至抱一。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在老子为代表的东方思想中,有与古希腊和西方哲学不同的阴阳二元玄同思想。老子把宇宙视为大玄同体,按照老子在定中的观照,宇宙既不是一,也不是二,而是非一非二(如同光的波粒二象性),老子更清晰的说是“混一”。龙树《中论》也深入此境,说“非一亦非异”,这一中观思想无疑是老子第一个发明的。这是人的精神面对的一个最深刻的问题。

要修证老子的“抱一”境界,就要破除浅意识中的一,又要破除二,灭一灭二,方为抱一。“混而为一,有物混成”,“恍兮惚兮,惚兮恍兮”,说“一”是错,说“二”是错,只能说“非一非二”。阴是非一非二,阳是非一非二。如果阴是一,阳是一,则阴阳二元不能“生”。量子力学的叠加态、玄态、非线性态都是更近似的术语。但世人的浅意识还停留在俗谛的一、俗谛的二,抱一就不可能了。

抱一是抱真谛的一,古哲成为“太一”、“元一”。一有真谛俗谛之分。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科学进入电子、光子和量子力学阶段,“物质”这个古老的概念正在发生动摇,正在苦苦挣扎,为自己的存在性而作无效的抵抗。物质具有实在性、质碍性和确定性,这些世人坚信不疑,并作为其他思维的基准概念,但今天难以维护这个经典的物质观念了。物质的质能关系、光子的波粒二象性、随机论、概率论代替了确定论,老子的玄同思想,即“非一非二”的中观思想得到证实。

老子凝神抱一,抱住的是这个大玄同体。一就是大玄同体,阴阳玄同就是既非阴亦非阳,阴缺阳,阳缺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这样一个新宇宙模型。只有这个宇宙模型可能产生生命,否则古老的实在性、质碍性和确定性的物质概念与生命现象是对立的,与精神现象更加对立。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一不是古老的物质(星球)的缩微版本,而是一个阴阳二元玄同体。抱

住这个阴阳二元玄同体就抱住了道,同时也抱住了无。此无是真谛的无,不是俗谛的无。俗谛的无是“有无二元”对待的无,如同“左右二元”对待的左\右。真谛的无不是“有无二元”对待的无,而是混一的无,无所不包,自他一如,即非有非无。

这个无是非有非无的无,是有无玄同的无。以为天下式,式就是法式,法则(王弼注)。修道士入浊世,与俗人为伍,以开导俗人作为自己的唯一事业,必须抱住这个大玄同体,不然就会成为俗人队伍中的一员,不能度俗人,反被俗人度。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第三段经文: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长。

这是老子的修身四德,是四正法,这是借用儒家的术语,老子是不讲修身的,而是修真,关键是修无身。修身四正法非常重要,在发心修行时,首先必须戒律,这也是老子宣说的四条戒律。佛教有“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名佛教”的教法,二者可以互参。

经文:不自见,故明。这是修身第一德。见读为现,要隐藏自己,不显露自己,更不应该占据高位,就是有德无位。世人总是以显露自己为要务,显示自己的存在感。修道士正好相反。俗人以别人的赞美为荣,修道士以别人的赞美为耻。修道士修无誉之德,所以庄子说“

至誉无誉”。明,明白四达,天地间无所蔽者,德性明也。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禅宗弟子总是问“道在哪里?”禅师白天指着天空,“你看见星星了吗?”弟子说:“没有。”禅师问:“为什么?”弟子答:“因为天空有个太阳。”禅师说:“你就是那个太阳。”弟子心中有个太阳般大的“我”,一切都遮蔽了。当太阳隐没,黑夜来临,星星都呈现出来了。

“不自见,故明”,把太阳般大的“我”空掉,大光明才会呈现。心中有我看见是一个有限的世界,心中无我看见的是一个无限的世界;心中有我看见的是徼,心中无我看见的是妙。

玄照妙心是真正的明,外照宇宙,内照心性,明白四达,照无不彻。第13章宣说“无身”教法,现在宣说“无心”教法,自己的知见也空澈澈了,万法无不自明,能见万物之我与所见万物对立顿灭。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我与宇宙本来为一,只见万法幻起幻灭,寂灭法性如如不动。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经文:不自是,故彰。彰就是明,显著,耀眼,就是彰德性这是修身第二德。河上公注:“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于世。”修道士不能把自己的内证工夫强加于人,包括其他的修道士和普通的世人。那怎么办呢?只有让他人同样实修实证,听自己的自由心证,这是内证工夫上的态度。

对于世俗知识,修道士更加倾听世人,即使知道世人的误解,也只是循循善诱,“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让世人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只是知识的一个助产士,起帮助的作用,学生应该自己得出结论,与老子的教导一致。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这样,修道士反而更加彰显了自身的价值。这只是方便说法,修道士追求真理和深刻的思想,从来不会考虑自身的价值。

《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你认为自己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吗?须菩提答:“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道德经》此处的境界与《金刚经》的境界很一致。孔子说:“毋意、毋固,毋必,毋我”,这是孔子的四毋修法,其中毋我与老子的修身第二德很相近。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经文:不自伐,故有功。这是老子修身第三德。伐就是夸耀,炫耀,企图获得他人仰视。河上公注:“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圣人以德化人,使内心残缺之人达到全德之人,功德无量。但证悟者心中并没有功德之想,实际上证悟者对天下最有功德。老子玄德四要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

修道士深入精神世界,洞察宇宙妙理,帮助世人脱离浊世羁绊,功德不可谓不大。但切不可居功,而应该向道学习,道生万物,功德最为第一,但道从不居功。所以圣人“事遂身退,”践行“天之道”。经文:故有功,是天看来有功,不是人看来有功,更不是自己感到有功。这个区别很重要。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经文:不自矜,故能长。这是老子修身第四德。矜,自重自大,居高临下。河上公注:“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久不危”。河注长为长久。圣人不把自己看的高于他人,以平等心待人,无欲无求,可以长久而不危。释德清注:“恃己之能曰矜。长,才能也。”长释为一技之长。长久是老子的一贯追求,“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3C)。但老子也可能使用了双关语,圣人引导世人,但始终保持平等利他之心,在天看来,圣人是世人之长(引路人)。

老子修身四德与玄德四要义暗合,皆出于道,证悟者践行不息,修道士当追随圣人之迹,弘扬“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圣德。释德清注:“此上四不,皆不争之德也,唯圣人有之也。”上面四不,都是不争之德的具体描述,只有圣人才能完全做到。苏辙说:“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是不争之余,故以不争终之

。”四不,都是不争的引申,所以最后归结为不争。修身四德也就是修身四正法。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第四段经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此章从“曲则全”开篇,终于引出最重要的教诲,就是

不争才是大德。河上公注:“此言天下无论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天下无能与不争者争也!后文“天下莫柔弱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C),第3、8、27章一直宣说不争的教法,这是人间的福音,是道德经的本怀,不得不申之再三。

天地的无私与水的不争构成老子的人间和谐的理论依据。不争是道的法性,是天地的大德,世人由道而生,立于天地之间,一旦醒悟,争的恶习必定能够根除。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第五段经文: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此章结尾再次回到开篇主题“曲则全”,这是怕世人不信,所以如此行文。这种文法在《道德经》中极少见。曲则全是远古大宗师传下的甚深法语,但后世修行人不肯在此用功,世人更听过即忘,致使社会越来越陷入争斗之中,血流成河,老子哀伤不已。此章为此而宣说。远古人们“相爱而不以为仁”,今世君与民争,父子相争,一部《春秋》,血泪斑斑的记载,老子自己是柱下史,年岁又大,比孔子记忆的更多。

老子此章不仅是劝诫君王,而且是劝诫世人(众人、俗人),所以接在五步修道章之后。不能见道,就不会相信“曲则全”的甚深教义。君王从世人中来,整个社会都把不争作为基本价值观

,那君王才可能不争。老子此章以劝诫世人为核心,让不争之德流行世间,在世间发扬光大。“曲则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无处不在。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经文:诚全而归之。“诚”是确确实实。“全”是双关语,既是“曲则全”的“全”,又是“全体”之“全”,以水合水,以空合空,人法无我,毫无分别。“归之”不是“归我”,这里修行者已证人无我。全德者必然作为世人的引领者,引领世人走向不争之路,获得生命的究竟。

生命从和中来,必须回归和,因此必须舍弃争。经文“曲则全”必须与前“文公乃全,全乃天”结合一起,方能看出老子的深意。

把曲则全解释为委曲求全是错误的。呉诚真道长说:“于处世来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委屈才能求全,曲则圆融,圆融才能周全”。(《道德经阐微》第64页)代表了大部分注释家的观点,但这不是老子的思想。全不是全身,而是全德。曲不是委屈,而是生命体的自然生长态势,是互相接纳,阴接纳阳,阳接纳阴,故生生不息。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如果阴不接纳阳,阳不接纳阴,宇宙早就隐没,生命早就熄灭。生命体的自然生长态势(树根、身体毛细血管)就是互相接纳的过程,如果互相排斥,就没有生命体了。从修行上说,曲代表的是恒顺众生的高贵德性。文若愚说:“老子在此所说的不争,不是假作不争,不是以不争为手段来达到争的目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不争,无心去争,不会参与世人的争夺之事。而也正因为其不争,世人也无法与之争”。(《道德经全书》第118页)这是很有道理的。

把不争作为手段就错了,把不争作为目的才是全德之人。《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争的典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令人惋惜。此章只有经过修道五步实修法才能获得真实利益。

《道德经》二十二精解及译文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来宣说远古证悟者“曲则全”的教法。

水是世人的榜样,

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已经证得人无我,

自己的法体至柔无形。

器方则随之方,

器圆则随之圆,

方圆皆是自己的法体的随缘显现。

这是何等的功德啊,

这就是曲则全的教法。

显方不损一毫,

显圆不减一丝,

法体如如不动。

修得人无我的证悟者,

应该像水一样,

恒顺众生,无我无形,

他的德行八万四千,

顺应世人八万四千的所求。

修行者法性常在,丝毫不亏,

这是曲则全的修法。

修行者愿意弯下身腰,

向世人顶礼。

修行者更愿意弯下原本傲慢的心,

修得一颗随顺的心,

身心俱能弯曲自如,

就像原来弯曲的树木,

被大匠用“枉”的矫正法,

重新成为有用的直木。

世人能过弯下自己的身躬,

却不能弯下自己的心,

他们心中有一个强横的我,

不愿为众生付出。

低洼的地才能成为聚水的池,

高高凸起的地方却不能盛一滴水,

因为没有含藏的大能。

秋天使百草枯萎,

春天却又生机勃勃,

蛇退去了皮,其实是在更换一件新衣,

还有树上的蝉,留下一个空壳,

世人只知道形敝代表死亡,

却不知它代表新生。

你身上掉下的皮屑,

原来是你的肉身,

你的头发、指甲长了又剪,

剪了又长,

如果你留存起来,

已经远远超过你的身体,

这些都是“敝则新”的见证。

世人总是有无限的欲望,

得陇望蜀,无休无止,

不知道少就是得,

蚯蚓虽无利爪,

用心不二下饮黄泉。

世间大匠精于一艺,

巧夺天工,惊动神灵,

世间多学者,终身无成,

嗜欲深者,他的天机实在太浅,

不能领悟宇宙的玄妙,

欲望太多的人,

自己也不知道真正追求什么?

总是走在迷惑的路上,

不知往前还是往后。

远古伟大的证悟者,

他们远离大千世界的缤纷,

抱住非一非二的道体,

他们心中没有一也没有二,

一与二都是俗谛的名言,

他们舍弃俗谛的一与二,

正像舍弃俗谛的牛和马,

他们知道牛就是马,马就是牛,

一就是二,二就是一,

只是更换了一个马甲,

真体是混成的“一”,

凝聚自己的精气,

守住自己的元神,

与混一的道体长相厮守,

不弃不离,

玄照妙心已经开启,

宇宙之间无非是妙。

抱住证悟者的“一”,

不要抱住众人的“一”,

这才是证悟的要诀。

后世修行者应如是修行。

我现在宣说修行者的四德,

也是四条戒律。

如果你们谨记不忘,

修行才有成就的机会。

不要显露自己,

因为你们的目标是解脱,

无己才是解脱道,

世人的“我”像大白天的太阳,

遮蔽了满天的星星,

“我”是遮挡大光明的乌云,

把你笼罩在黑暗之中。

当长风把“我”这朵乌云吹散的时候,

大光明才照亮整个天空。

不要肯定自己的境界是唯一的“是”,

别人的境界都是“非”,

世间的是非争议更无价值,

是亦非,非亦是,

只有无我的智慧才是唯一的“是”,

如果你还没有证得“无我”的妙智,

心中哪怕还有微尘那么一点“我”的影子,

你的“是”也就是“非”。

把自己的“是”抛却,

就会进入无我的光明地。

修行者啊,不要自夸修行的境界有多高,

更不要自夸世间行善的功德有多大,

这一切都是浮云,

损害你的玄照妙心,

这样你就无法亲证道体之妙,

如果贪图世间的功德,

就会做个善人也不够格。

修行者啊,不要自视高人一等,

这样你的修行事业就嘎然而止,

不可能前进一步。

这都是宣说不争的圣德,

只有你修得了不争的圣德,

天下都无法与不争者争,

不争者已经柔化为水,

已经如升腾的云气,

可聚可散,无我无形,

只有一颗利他的心。

利他的心是真正的曲己从人,

甘做世人的奴仆,

盼望他人生起一颗善心。

这是真正的“曲则全”的教法,

无自无他,接纳万物,

能所合体,自他归一。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