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今日中国以“京”为名的城市是南北两京——南京、北京。

南京建都,始于三国东吴,随后晋室南迁,宋齐梁陈一脉相承,史迹千年;北京自海陵王完颜亮号为中都,历经金元明清,也是四代皇城。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明都城图出自《金陵古今图考》

1420年,从南京到北京。

六百年前,一位渴望证明自己的帝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

明成祖朱棣率领文武百官、商贾百姓离开彼时的大明国都南京,新的都城北京就此大局划定。此后历经明清两朝的营建,终于奠定今时今日我们所知所见的古都北京模样。

12月18日,由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1420:从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在南京朝天宫开幕,340件(套)明代文物珍品重现600年前南京到北京,从钟山渐隐到燕山乍显的过程,用文物勾勒定都、迁都背后的大明风华。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朱元璋的字

元朝末年,四海鼎沸,朱元璋起于淮右,戡定群雄。“大军自下山东,所过去处,得到迤北官员甚多。吾见二将军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展览中,一幅故宫博物馆院藏的朱元璋《行书大军帖》(影印件)值得一看。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大军帖》 纸本 行书 纵33.7厘米 横47.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彼时朱元璋尚未称帝,大军北伐一路摧枯拉朽。在军帖中,朱元璋要求将所俘获的大量元廷官员尽快送往南京,不要留在军中。在贴子的结尾,还能看到朱元璋的亲笔签名:一个花体的“朱”字。对于朱元璋的书法,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评价说“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评价则说“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虽然已经努力拔高,但听得出专家意见“写得还行但胜在有个性”,对于这位少年家贫行伍出身的皇帝来说,已经是难得了。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朱元璋麾下开国功臣们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本次展览就展出了大量来自这些功臣及家族墓中出土的文物,所涉及的人物有徐达、汤和、沐英、康茂才、吴祯吴良、俞通海、汪兴祖、仇成、宋晟等。其中各类造型的梅瓶颇具看点,例如宋晟之孙宋铉墓中出土的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 吴祯墓出土的白釉梅瓶、俞通海家族墓中的白釉褐彩花卉纹梅瓶与龙泉窑青釉梅瓶等。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展会现场,除了精美的器物,一块由多块石栏杆、石栏板、石柱等组成的建筑区格外显眼。这些石构件是明代白虎桥遗址的一部分。白虎桥是明代重要的一座桥梁,沟通着皇城和宫城之间的水系。除了白虎桥遗址的石构件,该区域还有大报恩寺等明朝初期重要的石构件,这也是这些石构件首次向公众展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石构件,让大家能感受到明朝初期南京恢弘气势的建筑场景。”《1420:从南京到北京》文物展南京站策展人朱逸菲介绍说。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万贵妃的家事

明代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金银器制作技艺更是达到佳境。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明 · 云纹金冠

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的嵌宝石金头面堪称“国宝级”。所谓头面,是明代权贵人家妇女的常用首饰。古代妇女一般用笄、簪、钗等将盘起的发髻固定在头上。展出的这套头面是一副完整的明代贵族妇女头饰,包括挑心、掩鬓、顶簪、分心等,分别作如意形、火焰形、花形。其上均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猫睛石等。有人计算过,这套头面上嵌宝石的金托就达近百个。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明 · 嵌宝石金头面

一段与明宪宗的姐弟恋让万贵妃成为当时明廷后宫的王者,而帝王的爱屋及乌让她父亲万贵、弟弟万通墓葬显贵非凡,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明 · 金镶宝飞鱼纹持壶

万通墓出土的嵌宝石桃形金杯集范铸、焊接、镶嵌等工艺于一体,杯体为桃形,杯柄为桃枝与桃叶,杯中与柄部镶嵌红、蓝宝石,制作考究,富丽华美。而另一只嵌宝石飞鱼纹金执壶,壶盖、颈及近底部錾刻蕉叶、卷草纹、如意云头、莲瓣等纹饰,腹部两侧火焰形开光内刻两条四爪翼龙,壶盖以链与柄相系,盖顶、流、柄上镶嵌红蓝宝石,其奢华程度已远远超过现场展出的明神宗七位嫔妃使用的器物,足可见当时万氏家族的显赫。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墓,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陵墓。

这次展出的有定陵出土的金盆、金锭、银锭、金簪、金勺、金箸、玉脊圭等文物。

“金盆洗手”这个成语耳熟能详,不过金盆实物很多人却未曾见过。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展览现场摆放的两个金盆出土于万历帝及其皇后孝靖后的棺内,其中万历帝棺内的金盆刻有龙纹样式,器底中心部位刻有铭文:“万历年造六成五色金重二十七两三钱五分”,意思是金盆含金量约为65%,共1013克。孝靖后馆内的金盆则是光素无纹,更加实用。

南北两京

永乐时期的内阁大学士杨荣曾为一幅名为《北京八景图卷》题记:“天下山川形胜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莫逾于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握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于燕蓟。”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杨荣作文的本意是为迁都造势,但也隐晦地传达出朱棣决意迁都的本心。北京,不仅仅是朱棣作为燕王时的封地,更是他出兵漠北、打击元蒙残余势力的军事基地。无论是个人情怀还是家国大业,迁都北京都是朱棣念念难忘的心结。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公元1420年,即永乐十八年的岁末,大明王朝新的都城终告建成。按《明太宗实录》所记,新建的北京城“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十一月初四日,明太宗朱棣颁布《迁都诏》,昭告天下: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起,北京取代南京成为大明国都。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今年是永乐迁都北京600年,如果以城市为基点去回望明朝,最适合的两座城市就是北京和南京。”朱逸菲说,展览分为洪武肇基、永乐开拓、国祚绵延三个单元,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讲述600年前从南京到北京的故事。早在今年年初,《1420:从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已经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本次南京站的展览融入了更多的南京元素,而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南京展出。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霁蓝釉执壶、霁蓝釉杏叶执壶,这两件分别馆藏与南京市博物总馆和首都博物馆的文物不仅名称相近,外形、颜色也极其相似。

霁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石灰釉,色调优雅,犹如蓝宝石,但烧制起来十分复杂。朱逸菲笑着表示,这次展出也是这两件文物出土以来的首次“相聚”,十分难得。“霁蓝釉执壶是宣德年间的,霁蓝釉杏叶执壶则是嘉靖年间的,我们在整理清单时发现了这两件文物,就让它们比肩而立,讲述南京和北京的两京故事。”

《1420,从南京到北京》:两京烟云,大明风华

-END-

注:图片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