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死了一只獐子,公冶长喊是我杀死的!结果摊上大事了

先给大家讲一个懂得牛语的小故事吧

春秋时期在山东胶州一带有一个知名度极微的东夷小国叫介国,是当时鲁国的一个附属。《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记载,这一年的春天,介国国君葛卢来朝见鲁僖公,可是僖公到许国进行国事访问去了,没有见着。所以冬天又专门来了一趟,这一次鲁僖公用礼仪接待了他,并特地给葛卢举办了燕礼。

所谓"燕礼"简单说就是一种只让喝酒不给饭吃的酒会,大概类似于今天的酒吧,是一种宫廷休闲方式。

喝酒期间,葛卢突然听到宫外传来牛叫的声音,于是向鲁僖公说,听这牛叫声里有些哀鸣之音,它生过三个牛犊,都被用来做牺牲祭品了。

鲁僖公感到奇怪,便命人前去核实,得到的结果正如葛卢所言。

这件懂"牛语"的事情应该是真的,不然《左传》里不会把它记载下来。这里有鲁僖公和大臣们可以作证。

这种听懂畜言鸟语的奇异功能在古代里并不少见,相信大家较为熟悉应该就是公冶长懂得鸟语的事情了。


南山死了一只獐子,公冶长喊是我杀死的!结果摊上大事了

诸城名人公冶长


公冶长因懂得鸟语第一次入狱

公冶长复姓公冶字子长,是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人,而《史记》中则说他是齐国人。他是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论语·公冶长》中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缧绁是用来捆绑犯人的绳子,后来指代牢狱。

看来孔子对公冶长是非常看重的,虽然他在牢狱之中,但是孔子并不认为这是公冶长的过错,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冶长不但得到了孔子的厚爱而且还让他做了自己的女婿,这在孔门七十二贤中是一个特别。孔子对于"仁德"方面的要求得非常严格,他应该在对公冶长进行了非常全面的了解和考察之后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并"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自小家境贫穷,所以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同时他又非常喜爱读书,学习刻苦,知识渊博,在孔子眼中才德兼备,也是他仁德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史上都认为公冶长具有高尚的仁德,一生致力于治学,鲁国的国君多次请他去做大夫,他都选择了拒绝,而是继承了孔子的志向,教学育人,成为了著名的文士。

但史籍里对于他的这些事情却没有记载,无从查证,所以我对他的如何高尚虽不敢怀疑,却也是一头雾水。后世流传甚广且几乎家喻户晓的却是他能听懂鸟语的故事,还因此无辜获罪,至少被拘留或进去过三次监牢。

南朝时梁代儒家学者皇侃在他的著述《论语义疏》中,援引了一个也不知他从哪里看到的,一本名为《论释》也就是专门解读《论语》的书中记述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至于他为什么要去卫国没有交待。当他走到两国边界的一个叫二堺的地方时,忽然听见路边的树林里一群鸟雀在那里叽叽喳喳地乱叫。公冶长侧耳听了一会,听明白了,原来鸟雀们在相互招呼着:快到清溪去吃死人的肉,快到清溪去吃死人的肉。

公冶长虽然有些奇怪,但是为了赶路就没有理会。走了一段路之后,遇到一个老婆婆坐在路边上哭,而且哭得十分伤心。仁德的公冶长心生恻隐,便走上去询问婆婆为什么哭,老婆婆泪眼婆娑地哭着说,我儿子前天出去但现在还没有回来,恐怕他已经让人谋害了,现在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啊!天哪,我的儿子啊——

公冶长想起刚才听到鸟雀们叽喳的情景,对老婆婆说,我刚才听见一群鸟雀在树林里说什么要去清溪吃死人肉,你去那里看看,说不定就是你儿子呢。

老婆婆听了公冶长的话,慌忙跑去清溪一看,果然那里躺着一个人,正是她的儿子,可是已经死了。


南山死了一只獐子,公冶长喊是我杀死的!结果摊上大事了

色冶长蜡像


婆婆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村官,村官问老婆婆是怎么知道儿子死在清溪的,老婆婆说是公冶长告诉她的。村官认为如果公冶长没有杀人,他怎么会知道尸体在清溪呢?于是派人把把公冶长抓来并送进入县府,由狱官问话,你为什么要杀人?

公冶长说我哪里会杀人?我只是听懂了鸟雀这样说的。于是就把的见闻细细的说给狱官听了。狱官有些不信,你说你懂得鸟语,有何证明?不如暂时把你收监,给你一次机会验证一下,若真能听懂鸟语就无罪释放,如果不懂骗了本官,哼哼,你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监狱附近鸟雀罕至,公冶长一直等了六十天,心情烦躁。到了第六十一天,终于飞来了几只麻雀停落在监狱的栅栏上,叽叽喳喳像在说着什么。公冶长听了之后面带喜色,立即让狱卒告诉我要见狱官。

公冶长见了狱官说,刚才听几只麻雀说白莲水边有一辆粮食车翻了,车轮子陷在泥里,公牛的角也折了,粮食没有收拾干净,咱们赶紧互相招呼去吃。

狱官不信,派人去白莲水边察看,果然情景都如公冶长说的那样。这才知道他确实有这个本领,杀人的事情是冤枉了他,于是把他释放了。

公冶长的无心之过与鹞鹰的报复

其实,我国历史上关于人懂鸟语的最早出现,大概是在大禹时代。大禹治水时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叫伯益,也叫大费,他后代当中的孟戏和仲衍,长着鸟雀的形体,却说着人类的语言。

公冶长懂鸟语其实并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反倒让他一次次身陷囹圄。我们所知道的他第二次被关进狱中,竟然是因为没有兑现承诺而遭到了鹞鹰的报复。

有一天,公冶长正在伏案看书,一只鸱鸟飞来落在公冶长的窗前,鸱就是鹞鹰。鹞鹰对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此时正饿着肚子呢,听到鹞鹰告诉他这一消息,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好的好的,马上带我去把獐子弄来!

鹞鹰在前面飞,公冶长在后面脚步匆忙地跟着。到了南山一看,果然有一只獐子死在那里,看上去还是刚死不久。公冶长高兴极了,把死獐子拖回家,煮了一大锅肉汤,美美地大吃了一顿。

也不知是忘了还是没有舍得,公冶长竟然没有把獐子的肠留给鹞鹰。根据当时的情形推断,公冶长有可能是没有舍得,因为他几乎天天都在饿肚子啊,再说这么大一只獐子他一顿又能如何吃得了?肯定是把吃剩下的肉和肠子都存放起来以后再吃。

鹞鹰气得不行不行的,对此事怀恨在心,好你个公冶长,竟然不给我留下一点,哼!等着吧,下次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几天过去了,公冶长的獐子肉也吃完了。鹞鹰又飞来,和上次一样落在公冶长的窗前,同样告诉他说南山又死了一只獐子。公冶长正想着明天吃什么呢,想都没想就高兴地跟着鹞鹰去了。

到了南山,远远看到一群人正围在那里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公冶长害怕死獐子被别人拿走,高声喊道,大家不要争了,是我打死的,我打死的!等到了跟前一看,公冶长傻眼了,这哪里是一只獐子,分明是一个死人横在那里。

差役正愁抓不到凶手呢,一听有人来投案自首,一哄而上,把公冶长抓了起来送到了县官的面前。公冶长再三辩解,说人不是他杀的,他以为死的是一只獐子。县官说,在场的人得很清楚很明白,是你自己承认说人是你打死的,你还狡辩什么?公冶长一时百口莫辩,也没有想到那是鹞鹰的报复。公冶长又一次被关进了监狱。

有人对此事进行了解读,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背信弃义,说话不算数的人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报应。这对于公冶长以及后人来说都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等等。我觉得有些夸大其说,事情的起因也许是公冶长无心而为,没有必要上升到道德的层面去评议。不然何以彰显出他的仁德?

这件事情出自《威信图书集成·禽虫典》卷四十引《青州府志》,但是没有交待事情的结果。不过下面的故事似乎和此事有关。


南山死了一只獐子,公冶长喊是我杀死的!结果摊上大事了

有一次公冶长似乎也是因为听懂鸟语的原因被误判死刑,到秋后问斩。公冶长大喊冤枉。知府也觉得他一介书生,未必能做出杀人的事情来。为了不冤枉一个好人,知府想出来一个办法,命人把屋檐下燕窠里的乳燕掏出来放在抽屉中。母燕回窠不见了小燕,便开始叽叽地叫个不停。知府问公冶长,母燕因何在叫?公冶长回答说,老爷,燕子在说知府啊,知府,我与您无冤无仇,也没有惹到您,你为什么要把我的孩子关在抽屉里?

结果和第一个故事一样,经过一番验证,最后证实公冶长无罪。

公冶长鸟语救国,不受大夫

公冶长因懂得鸟语而获狱的故事,史书上记载的并不多,也大都是以获罪开始,以验证后释放为结束。《绎史》卷九所引《留青日札》中公冶长的故事套路基本上是相同的。

公冶长家境贫寒,经常赋闲在家无以为生。有一天飞来一只鸟雀,围着公冶长的屋子一边飞一边叫。公冶长听得非常清楚: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死个虎驼羊,你吃肉我吃肠,快快取来莫彷徨!

公冶长按照鸟雀所说,很快在南山找到了那只死去的羊,并把它拖回家来。公冶长接受上次的教训,自己吃肉,把羊肠子给了鸟雀。虽是如此,却并没有躲过牢狱之灾。丢羊的那家人追寻着踪迹很快就找到了公冶长,看见墙上挂着的一对羊角,认出正是自己家里那只羊,于是告到了鲁国国君那里。

国君让人讯问公冶长,公冶长如实说了。但是国君不相信他能懂得鸟语,便又一次把他投进了监狱。孔子素来知道公冶长有这种奇异功能,而且认为他为人仁德正直,不会做出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便去国君那里替公冶长申辩。可是国君说,寡人也不是不给您孔老师面子,但是人赃俱获,此事不容置疑,所以不能把公冶长放了。

孔子没有办法,只得叹息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南山死了一只獐子,公冶长喊是我杀死的!结果摊上大事了


刚刚关了一天,公冶长就看到一只鸟儿落在监狱的窗子上啼叫。他听了之后非常紧张,赶忙让狱吏报告国君,刚才鸟雀告诉我说齐军正在领着军队侵掠鲁国的边境。鲁国国君虽然不太相信,但是因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便派人前去打探,果然如公冶长所言。

由于事先得到了可靠的消息,鲁国打了一次有准备之仗,结果完胜齐国。于是,国君相信了公冶长懂得鸟语的本领,把他从牢狱中放出,并大加赏赐,要封他做鲁国的大夫。但公冶长并不居功,再三辞谢,仍回到家里做他的清贫寒士。

孔子很赞赏公冶长的做法,认为他极有仁德,便"以其子妻之",让他做了自己的女婿。从此,公冶长也算是因祸得福,真正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专心跟随孔子研究儒家学说并从事教育工作。

历史上的通“九天禽语,九地兽言”之人

公冶长懂的是鸟语,前文中提到的葛卢懂的是牛语,历史上记载还有懂得马语的。

《论衡·实知篇》记载,东汉时期,广汉有一个人叫杨仲翁,不仅懂得鸟语,还能听得懂牲畜的语言。

有一天,杨仲翁用一匹有点瘸腿的马驾着车在田野里漫游,看到不远处也有一匹马在那里安闲地吃草。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匹隔着一段田地同时嘶鸣起来。杨仲翁告诉他的车夫说,这两匹马在相互笑骂。车夫说您怎么知道?杨仲翁说,那匹马骂我们的马是瘸子,我们的马骂它是匹独眼马。车夫不信,亲自跑过去看,那匹正在吃草的马果然是独眼马。

除此之外,三国时魏国的管辂也能听得懂鸟语。《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记载,有一次管辂去安德县令刘长仁家,听到一只喜鹊在屋阁上叫得很急迫。管辂听后告诉刘长仁,喜鹊说东北有一个妇人昨天杀死了她的丈夫,告状的人来了。过了一会果然东北来了五个人状告邻居妇人亲手把她丈夫杀死了。

另外,史上有记载的还有唐代的白龟年,他得到一部李白遗书,能辩"九天禽语,九地兽言"。有一次他听了鸟雀的叫声,知道城西有一处粮仓散落在地,群鸟相呼而食;还有一次他听到马厩里的马嘶叫,知道马槽里的饲料因为天热不能吃了。


南山死了一只獐子,公冶长喊是我杀死的!结果摊上大事了

公冶书院


如此看来,这些看似神奇的功能在古代确实出现并存在过。有时候我们喂养的禽畜好像能够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比如狗。那么人类能够懂得鸟兽的语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这大概属于一种特异功能,不是常人所能够拥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