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唐太宗李世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读史坊


对唐太宗李世民印象最深的是玄武门之变。因为,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并登上皇位,但是,玄武门之变也是个坏榜样,唐王朝皇位传承也因此受到影响。

李世民陷入危险,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才转危而安,并登上皇位

当时李世民虽然为秦王,但是,他的战功及威信已经远远超过太子李建成,再加上手下能人异士众多,势力强大到可怕,连李渊都忌惮他三分。因此,李世民成为李建成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权力斗争过程中,李世民屡次遭暗害,曾被人下过毒,险些毙命。

而且,李建成已经开始谋划夺取李世民的军队,并准备在昆明湖给李元吉的送行时,杀死李世民。

在这关键时刻,李建成的计划泄露,于是,李世民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将领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全力促使李世民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准备李元吉出征前,在玄武门截杀李建成。

最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向高祖请旨赦免。随后,唐高祖李渊颁发了赦免的诏书,同时立李世民为太子,并把皇位禅让给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对唐王朝的影响

玄武门之变是场杀兄夺权的武装政变,李世民起了不好的示范,后面李唐王朝的皇位继承从此不再稳定。为皇位兄弟相残事件此起彼伏,不久后,李世民的儿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重现类似“玄武门之变”,让李世民的晚年陷入无尽烦恼。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凝沙学史


唐太宗李世民的屈辱史,接受突厥“城下之盟”!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之为“天可汗”“万王之王”,开创“贞观之治”,促进民族融合等诸多荣誉,但提到“渭水之盟”,很多人赞颂李世民的英勇,但这确实李世民视为耻辱的“城下之盟”。

公元626年,突厥得知唐朝政变,颉利可汗率十余万精锐南下,而唐朝军事力量分散各地,当突厥抵达渭水河畔时,新继位的李世民知道难以抗衡,若长安遭受洗劫则唐朝威信尽丧,尚未稳定的王朝极可能内乱,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强硬恫吓突厥使者,却又接受与匈奴重新订立和约。

唐太宗李世民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先行,唐朝万余骑兵甲胄鲜明跟随,长安城更是旌旗招展人头攒动,这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疑兵之计,突厥骑兵不擅长攻城战,各部之间亦有嫌隙,见唐军已消除政变影响,颉利可汗不愿再发生战争。

史载隔渭水河对话令人质疑,雨季刚过的渭水至少宽数十米,才能起到阻隔突厥作用,而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对话需要翻译,因此实际情况是,李世民怒斥颉利背弃盟约,翻译则向颉利可汗传达唐朝问候,李世民装出豪迈赏赐,翻译则应允将唐朝府库尽数交给突厥,如此保全唐朝与李世民颜面。

颉利可汗志得意满,与唐太宗李世民杀白马盟誓,即著名的“渭水之盟”,唐朝背负沉重枷锁,也成为李世民毕生的耻辱,因此当突厥遭遇雪灾和内乱时,唐太宗李世民掀起复仇之战,攻灭东突厥降服漠北草原各部,唐王朝才真正走向盛世。

推荐相关阅读:


多臻贵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他年轻时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唐朝开国后因与太子李建成不和,发动玄武门政变,弑兄杀弟,登上帝位,以后开创“贞观之治”,将唐朝带入全盛时期。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威武霸气,但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却是他晚年的立储风波,一个无奈的老父亲形象惹人泪目。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关系非常好,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去世,李世民以后也没再立皇后。他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和第三子李治。

李承乾年轻时非常优秀,毫无意外被早早立为太子,但世事总难尽如人意,后来他的腿有了残疾,脾气也越来越坏,行事狂悖,不敬师长,李世民逐渐有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嫡次子李泰才华横溢,李世民认为他最像自己,对他非常疼爱纵容,李泰仗着受宠,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

李承乾日益感受到了压力,迫不得已,暗中筹划谋杀李泰,不过没成功,又准备对李世民图谋不轨,阴谋败露后被李世民废为庶民,流放外地。

太子席位空缺,李泰觉得机会到了,他借机向父亲撒娇,表明心迹,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李世民听到这个保证,心地一软,许诺要立他为太子。

但冷静下来后,李世民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此时此刻他或许真正体会到了父亲李渊在玄武门政变后的心情。

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他果断册立李治为太子,并下诏贬李泰为东莱郡王,诏书中说: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无情最是帝王家,作为玄武门政变的亲历者,李世民的体会自然是最深的,为了儿子们能相安无事,他真正是煞费苦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