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佛教历史简稿2:汉代高句丽地方民族佛教文化的传入

吉林省佛教历史简稿2:汉代高句丽地方民族佛教文化 深受汉朝的影响

一、壁画中的佛教造像


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族,在今吉林省行政区域内,建立高句丽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深受汉朝的影响,宗教信仰也一如中原。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高句丽第十七代王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夏六月,即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前秦国(都长安)佛教传入高句丽境内。第二代帝王苻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王遣使回谢,以贡方物。”

从高句丽贵族坟墓的壁画中,能看到高句丽推崇和信仰佛教的情形。高句丽贵族坟墓大多集中在吉林省集市境内,墓穴的壁画中,彩绘的佛教僧侣形象、佛教活动,生动地反映了佛教在高句丽的影响和流传,其中以长川一号墓和五盔坟四号墓最为典型。

长川一号墓前室藻井东侧第二重顶石上,绘男女墓主人拜佛图,正中是一尊拱手趺坐在须弥座上的佛。拜佛图两侧的第二重顶石上,各绘四尊菩萨,背闪光环,足踏莲台。另一组是墓主人参拜佛祖的画面,表现了墓主人生前信仰

佛教的情景。这两幅壁画年代大约在5世纪末6世纪初。


二、寺庙遗址


高句丽小兽林王五年春(375年)二月,修造佛教省门寺和伊佛兰寺,今两寺遗址无考,但在高句丽都城周边,先后出土几尊佛像,其中一件鎏金铜佛,出土于1985年国内城遗址(今集安市彩印厂西)即原王宫遗址的西南侧。 鎏金铜佛是正面趺坐像,高7.0厘米,原有须弥金刚座已断掉。 出土层恰在高句丽文化层中,同时出土高句丽筒瓦、瓦当残片及很多陶片,推断该处是一座寺庙遗址。

本文自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吉林省志》卷四十四/宗教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