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師石濤“筆墨當隨時代”

石濤作為清代最具創造性的畫家之一,主張面向自然,師法自然,反對墨守成規,敢於突破陳法,強調筆墨當隨時代,並提出“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 他工詩文,善書畫,筆意恣縱,風格多變,自成一家並且強調在繪畫中的自我意識和主觀意識,提出的“筆墨當隨時代”,為中國繪畫的創作提供了新的理念。

清代大師石濤“筆墨當隨時代”

一、 石濤的繪畫藝術特點

石濤,俗姓朱,名若極。法名原濟,字石濤。石濤生於明末,活動於清初。他經常出入名山大川,感受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心領神會。因此,對名山奇峰有著深刻體會和熱愛,以“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精神描繪山川形象,給清初畫壇帶來一股清新自然的生活氣息。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基礎上,大膽突破前人的種種清規戒律,崇尚無法之法乃為至法,創造出大量新穎獨特且風格迥異的作品,形成時而蒼鬱恣肆清新雋永的獨特風格。石濤以畫黃山最為知名,自謂“餘得黃山之性”。石濤主張觀察自然,強調面對自然的真實感受,要深入自然物理人文,才能達到“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進而明確提出“筆墨當隨時代”。

清代大師石濤“筆墨當隨時代”

清代大師石濤“筆墨當隨時代”


二、石濤繪畫的創新精神

石濤在一則畫跋中說:“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澹,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初盛唐之句,雄渾壯麗;下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麗而漸漸薄矣;到元則如阮藉王粲輩,倪、黃輩如口誦陶潛之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復佳矣。”石濤這一名言,以其雄辯的事實,既勾勒了中國繪畫風格發展變化的軌跡,也說明中國繪畫的歷史是一部運動的、發展的歷史。

“筆墨當隨時代”是為了藝術的發展,筆墨審美價值,是歷代畫家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在中國畫史上,無論哪一種技法都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理解而創造的藝術結晶。這種理解隨著時代的進步,對筆墨美的不同要求,是不斷深化,不斷提高的。如果死守陳法,抱殘守缺就會阻礙發展和創造。從這一點來說,筆墨技巧美不僅僅是解決主題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東西。它又被看成是畫家時代脈搏和思想感情的反映。自清以來的山水畫壇,受董其昌繪畫思想的影響深遠,繪畫的筆墨形式更趨於概念化,引導著當時畫界審美的傾向。刻意追求取法某家某派,均以摹襲之氣甚重,導致筆墨程式化,構圖程式化,面貌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可言。而石濤卻反其道而行之,強調筆墨當隨時代,提出“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他在在掌握前人豐富筆墨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的繪畫思想,比付諸於繪畫實踐中。在面對真山真水的情況下,總結出獨具一格粗服亂麻的筆墨表現程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石濤山水畫中的山坡上層出不窮的小草,表現得非常生動,不同尋常,與之前的主流繪畫筆墨程式拉開了距離。即使讓今人去看,仍然覺得富有生機,是那種具有生命的野草,而不是當時人所因循的那些了無生機的僵化模式的概念草。

石濤畫得最多的題材就是山水畫,不同筆墨技巧與表現手法運用自由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把在生活中看到的東西,寄意於恣肆揮灑的筆墨之中。完全和董其昌提倡的淡柔靜之風背道而馳,是直抒胸臆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章法上,石濤打破了當時盛行的“三疊兩段”式的僵化程式以及聚散分和、“搬前換後”的模式化套路,能出奇制勝,獨樹一幟,大異其趣。落墨時心靈不凝礙於物,完全進入肆意揮灑的自由創作的藝術境界。在生宣上,利用筆墨的滲化作用,書寫出物象蓬勃松活的氣象。《雲山圖》仍然有著梅清的靈秀,筆精墨妙,筆觸簡煉,以少勝多,以意取勝。整幅畫面除近景樹石及人物小舟稍有線條筆跡外,整個畫面幾乎由墨與色渲染而成;疏密有致形態各異的樹葉,晨霧迷漫中似有似無的遠山,畫面左上方處大面積的空白和前面縈繞的煙雲交相呼應,氣象萬千,煙霧迷濛,正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使人置身於幽遠安逸的湖光山色之中,亦如人在畫中游;左邊配上兩行書寫奇異的非行非隸書體,與畫面結合十分協調且耐人尋味。

清代大師石濤“筆墨當隨時代”

清代大師石濤“筆墨當隨時代”

清代大師石濤“筆墨當隨時代”

三、石濤對後世的現實意義

石濤的繪畫美學思想, 可以認為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 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既有繼承、更有創造的一個令人欣然注目的高峰。石濤之所以在300年後得此殊榮,不僅僅在於他主張對繪畫技法的變革和創新,他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又不受傳統精神束縛,反對墨守成規,敢於破陳法,珍視生活感受,提倡藝術創作要遠塵、脫俗,還在於他敢於構建自己的美學理論體系。這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畫家來講,恰恰是非常缺乏的。一個畫家如果沒有自己的一套藝術理論體系,其藝術創作必然是行之不遠的。現在的畫家多能畫一筆不錯的畫,但往往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久之,藝道越走越窄,精神越來越貧薄,境界也越來越式微。羅造化自然從於心畫,緣哲思而成筆底波瀾。

清代大師石濤“筆墨當隨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