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勋之死:“杨诚”or “扬城”?歧义句也能害死人!

崇祯死后,刚建立的南明陷入一片内乱。不仅清军、义军攻城略地,此时的明军也时不时的对南明的城池进行攻伐,美其名曰:补充军饷,赚取外快。对此老百姓对于这种昏天暗地的社会自发的组织起民团,打击一切针对本地方的暴力抢劫,无论对方是谁。

这不崇祯十七年四月,南明兴平伯高杰率领本部人马攻打南明的扬州城,只因扬州繁华富庶,想捞点外快。但城内的扬州民众在巡抚的带领下,多次打退了高杰的进攻。

转眼间到了六月,城内绝粮,再加上高杰毕竟是正规军,扬州城危在旦夕。眼见故乡要遭抢,一位扬州的读书人郑元勋出马了,或许是其能言善辩,或许是与高杰有关系,危在旦夕之际,郑元勋取得了谈判的成功,扬州民众与高杰达成和解:高杰撤军,扬州方面提供劳军费,并让高杰军中的家属安置在城内;

雨过天晴,看似避免了一次更大的误会。但由于一场误会事情出现了转折。

达成和解之后,高杰军中士兵有时会三三两两来到扬州城转转,原因很简单,高杰手下的士兵大都是从贫困山村出来的,觉得好奇新鲜,所以特地特地来开开眼界。要知道,随着晋以来经济重心的南迁,扬州当时已是个女的以繁华著称的大城市;

而扬州民团的人却不这么想,认为高杰军这些士兵是来窥视扬州城防,以期再攻。于是他们用弓箭和火枪把高杰军这些三三两两来的散兵都给杀了。

误会就这么来了,高杰听说此事,愤怒的集合军队对扬州周边的几个村子实施了报复性屠杀与抢劫,以发泄自己遭受了不明不白的伤害。

很快郑元勋也得知此事,知道更大的冲突就要到来,于是其高杰老领导王元吉帮助下再次前往高杰军中游说,但这次高杰很坚决说:“我们可以一同调查一番,此事错误若在我的士兵身上了。我会亲手杀了他们;但若错在扬州人身上,就请扬州巡抚把他们杀了。”

郑元勋此时已经知道事情经过,无可奈何的回到扬州城,向扬州民众提出一个建议:‘把偷袭高杰士兵的相关责任人交给高杰处置,并赔礼道歉,以求休战。’,没曾想刚提出来,扬州民众群情激奋,痛骂郑元勋出卖乡亲,并痛斥高杰屠杀城外百姓的行径。嘈杂的谴责声,使郑元勋非常激动,说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导致他死亡的那一句话:“亦有杨诚戕贼者,岂尽由高镇耶?”

郑元勋说的这句要命的话,其实也没什么致祸之处。当时扬州民团有个叫杨诚的将领,也经常干一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众人皆知,而此时杨诚仍在扬州城内。郑先生说这句话意指:我们中也有像杨诚这样随便杀人越货的坏蛋在,难道都是高杰的原因吗?”

可是我国语言文字表达艺术实在博大精深,同样一句话,不同人能听出不同意思。因为郑元勋这句话里的“杨诚”,有的人会听成“扬城”,而扬州,可以理解为扬州城的简称。

那这句话就成了“亦有扬城戕贼者,岂尽由高镇耶?”——“我们中也有随便杀人的扬州人在,难道都是高杰的原因吗?”

如果是这样,问题就严重了,在广大的扬州军民面前,维护军阀高杰,痛斥扬州民众,而且在双方矛盾这么深的时刻。可怜的郑元勋本是像趁此机会,除掉扬州城内像杨诚这样大坏蛋,并使劲双方休战,一举两得。而就因为扬州民众“杨诚”错听“扬城”,使得其死于非命,还背上了出卖乡亲,独自求生的误会!

郑元勋之死:“杨诚”or “扬城”?歧义句也能害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