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顛覆了的,那些年學過的儒家思想: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我們先來看幾個問題:

1,翻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翻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判斷:“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就此,孔子有歧視女性石錘。

常規答案是:

1,“學了以後,時常複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2,“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身:幫人出主意做參謀時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時守信用了嗎?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複習了嗎?”

3,正確。

而《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一書裡給出了新思路:

被顛覆了的,那些年學過的儒家思想: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1

我問:“從小學唸書到現在,學習之後,時常複習而覺得高興的人,請舉手!”沒有人舉手。這是怎麼回事?

《論語》中的“時”只有兩種用法:一是代表季節,春夏秋冬四季;二是代表適當的時候。

孔子的意思很簡單——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認真實踐,不也覺得很高興嗎?這與學習之後的複習沒有任何關係。

2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主詞是曾子自己,他在為人謀、與朋友交。“傳不習乎”是什麼呢?

依朱熹所解,主詞變為“老師”,是老師傳授給我的。如此簡單的三句話,連主詞都無法統一,實在不太合理。

曾子所說的應為:我傳授給學生的,自己有沒有先實踐呢?這三句話都是以“我”為主詞,分別涉及三種對象“為人謀”是針對長官或老闆,“與朋友交”是針對朋友,“傳”是針對學生。

3

僅依據“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就判斷孔子歧視女性,無疑是妄下論斷。孔子不是表達個人特定的主張,而是描述當時的社會現象。如果《論語》記載孔子說“男女平等”,那反而是不可思議了。

有些知識,我們未必篤信,卻總是不疑。我們從未認真思考過標準答案與正確解析之間,有時候會隔著整個顛倒。傅佩榮教授就說過,“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氣魄,對自己負責。時間寶貴,很多書只能學一次,如果沒有學對,豈不是太冤枉了?”

傅佩榮,臺大哲學系教授,師從方東美、余英時。我對他最初的印象是《百家講壇》裡“孟子的智慧”系列講座,他言語裡的思辨讓人獲益匪淺。由傅佩榮的講稿修編而成的《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共16講,分別講述了“儒家的基本性格”,及《論語》、《孟子》、《荀子》等書籍解讀,字裡行間貫穿了關於“人性向善論”的創見。

傅佩榮教授認為儒家思想強調的是,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他指出,《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朱熹的想法,第二句“性相近,習相遠”才是孔子的原話。

被顛覆了的,那些年學過的儒家思想: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圖/ 來源網絡,侵權刪

大體上,傅佩榮在《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裡做了幾點反駁:

一,人性複雜是客觀事實

孔子、孟子會說人性本善嗎?難道你看不見社會上各種罪惡嗎?每一個人都可能犯錯不是嗎?如果看到這些客觀事實之後,你還要說人性本善,表示你對人性本善有特殊的定義。如果這個特殊的定義,不是孔子、孟子本來的意思,那就是你自己的主張。

應當說,人性善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屬於個性化特徵。即使這個社會善良的人居多,但只要存在一個不善之人一次不善之舉,“人性本善”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謬誤。

二,概念顯邏輯矛盾

“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

孔子、孟子的善,不是指本體上的善,而是指人的行為。善是指人所做出來的行為,人性是沒有牽涉到行為之前本來的樣子,所以,把它與善連在一起而說人性本善,就產生矛盾了。

若人性本善,那便沒有惡。可若沒有惡,又何來善的存在?只能說,善是人的行為意志,非人的出廠屬性。人出自真誠,才做出了善的選擇。這其實也意味著,善的不穩定性,所有的識人用人信人都是一場冒險。

三,若客觀存在,何需主觀能動?

《中庸》裡,“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人生的正路就是要選擇善,並堅持做下去。從這句話也顯示,人性不是本善的;如果是本善,何必要擇善固執?已經本善了,還要擇什麼善呢?

這裡面其實涉及對象的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非一才談選擇,本性無法擺脫。我們之所以追求某樣美好的品質,恰恰是因為其難得。所以事實上 ,誰也沒有資格自稱善良之人,當我們做好事的那一刻,才被冠以善良的修辭。

四,狀態與本質的區別

達到善不是一勞永逸的,道德沒有假期,真誠是一種永遠不停的力量,由內而發。今天孝順了,明天還要做,天天要做。父母在的時候,要繼續孝順;父母不在的時候,還要不讓他們覺得羞愧。

所以,善是不可能達成的,孔子才會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不敢當。

人永遠處在“可能行善”與“可能行惡”的狀態。只要真誠,就可以發現行善的力量由內而發。人只要活著,與別人繼續來往,無論是誰,他的人性永遠是活潑湧動的力量。

善,是在路上。人的真誠,是善的催化劑。由內而發的自覺性狀態,不等同於內在本質。一生中,我們隨時都可以做善良的人,選擇行善良之事,我們不是光,但我們能夠發出光亮。

《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在如何“向善”的問題上,給出了精闢思路:

活著的時候,要推廣自己向善的心,跟任何人相處,盡力讓他們活得快樂、解除苦惱、身心得到安頓。在社會上,不管在任何團體擔任哪一個角色,都努力把這個角色相對的責任做到盡善盡美。瞭解這兩點之後,人活在世界上雖然勞累,但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那種奮發向上的精神,絕對可以達到孔子所說“君子坦蕩蕩”的境界。

被顛覆了的,那些年學過的儒家思想: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圖/ 來源網絡,侵權刪

《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閱讀難度有些大,於那些對儒家思想只停留在課本上的皮毛解析的讀者而言,隨著理解的深入,會感覺自己往常的知識構架越發被顛覆。這種顛覆是積極向的,是於我們有利的。傅佩榮教授對於人性向善論的再三解說,更是打開了我們人生觀價值觀的新思路。

傅佩榮教授在《傅佩榮的哲學課:先秦儒家哲學》最後的“綜合討論”這一講中提及,“人是上帝所造之物之中,唯一沒有固定形式的;人可以給自己任何形式,要成為君子或小人,完全是自己的選擇。”那麼,你會選擇成為哪一種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