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港上市接連不斷,中國版納斯達克正在形成

回港上市接連不斷,中國版納斯達克正在形成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在互聯網的巨浪中,許多新經濟公司應運而生。它們發展到一定體量後,在一級市場融資的難度逐漸變大,此時,奔赴二級市場上市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而由於國內資本市場準入制度的問題,許多大體量的互聯網公司選擇遠洋IPO,海外上市成為了大的趨勢。

這使得國內資本市場痛失了許多潛力巨大的上市企業。而在2018年,港交所終於選擇改變制度,接受同股不同權企業來港上市,改革後的制度將吸引更多“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也掀起了互聯網企業的回港大潮。

未雨綢繆者

說到回港大潮,就不得不提阿里巴巴了。早在2013年,阿里巴巴因為股權問題遺憾告別港股時,創始人馬雲曾說:“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還會回來”。就在港交所改變上市政策後,阿里巴巴也很快響應,終於在2019年11月圓夢香港,兌現當初這一承諾。

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後,成為首個同時在美股和港股兩地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其融資額一度達到1012億港元,成為港交所成立以來募資最大的一單IPO,並超越騰訊一舉成為港股市值之王,也讓許多中概股蠢蠢欲動。

但好景不長,今年4月瑞幸咖啡自曝財務造假,隨後兩家教育企業跟誰學及好未來也遭做空。中概股遭遇嚴重信任危機,也被許多做空機構瞄準,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面臨的不確定性隨之增加。

如果說阿里二次上市的成功點燃了中概股迴歸的苗頭,那麼前半年的做空潮無疑加速了中概股們的迴歸之路。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下,京東、網易相繼赴港完成二次上市,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中概股相繼回港上市也是有自身的考慮。遭遇瑞幸事件後,中概股在國外資本市場將會度過一段長期被質疑的時間,一旦資本市場風向走偏,企業也將受到較大虧損。而二次上市既可以分散二級市場的風險,又可以在兩地融資,獲得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對阿里、網易、京東這種體量的互聯網巨頭來講,二次上市除了融資以外,也可以對企業進行重新的估值,畢竟美股上市企業的市盈率比較低。在港上市後可以讓外界更準確地瞭解企業,更有利於國內業務的開展。

巨頭們相繼二次回港起到了示範作用,也表現出了國內資本市場的穩定,大大降低了風險,達到了未雨綢繆的作用。同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也在呼籲浪跡天涯的中國企業回家“強身健體”。在此浪潮下,其它中概股也紛紛效仿。

“中年”自救者

除了“不差錢”的互聯網巨頭們,回港上市也是許多“中年”企業的選擇。10月23日晚間,成立已經27年的老牌教育巨頭新東方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即將在香港二次上市,為此前的種種傳聞畫上了句號。

從招股書看,新東方並不需要上市融資。但從新東方最新公佈的財報可以發現,新東方的財務狀況並不樂觀。數據顯示,新東方2021Q1淨營收9.864億美元,同比下降8%;淨利潤1.747億美元,同比下降16.4%。在線下和出國兩個主營業務的雙重打擊下,新東方損失慘重。

然而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爆火,從而孵化出了許多備受追捧的獨角獸企業。在資本的不斷加持下,在線教育企業彈藥充足,未來教培行業也變局叢生,新一輪的排位賽即將打響,而新東方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如何自救也是新東方目前面臨的難題。

於是新東方想到了回港二次上市。

新東方的業務多在國內,此次回港二次上市可以獲得大筆融資用於開展業務,除了外部擴張和內部提升之外,也能擴大營銷規模,加強企業在國內的品牌影響力。另外獲得融資之後,也能在未來的燒錢大戰中做好儲備工作,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鞏固自己的龍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9月22日華住已經完成了赴港二次上市。作為連鎖酒店巨頭的華住此前深陷債務危機,二次上市也是為了“補血”自救。港股有許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投資者,對於國內企業更加熟悉,相比冰冷的財報數據,他們可以從更多角度衡量公司的價值和市場趨勢。

由此可見,回港上市已經成為許多“中年”企業的自救選擇,中概股在國外資本市場長期被低估,回港上市無論對市值還是資金流來說都是更好的選擇。目前有許多互聯網企業也出現了“回家”的傳聞。雖然並未塵埃落定,但此趨勢無疑證明了中國市場也具有很大發展潛力。

未來的敲鐘方向

伴隨著大佬們“回家”的熱潮,也給首次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帶來了一個問題:回家還是出海?上市只是一個開始,許多企業在上市後都面臨了“上市即巔峰”的局面,所以對於新經濟企業來說,在哪上市是一個慎之又慎的選擇。

今年在回家潮的帶領下,許多新經濟公司都選擇了在國內上市。農夫山泉於9月8日在港交所成功上岸,其創始人鍾琰琰也享受了一下首富的感覺。螞蟻金服即將同時登陸A股和H股,或將創造全球最大IPO規模。除此以外,京東健康、嘀嗒出行等也向港股遞交了招股書。

港交所上市的條理清晰、政策透明,對上市企業的盈利狀況、市值、估值都有自己的標準,企業能否上市也能夠提前做出預判。而細數這些在港股上市的企業,它們大都資質穩定,而且財務狀況也保持著良好盈利狀態。

不難看出,比較穩定的企業更願意擁抱國內資本市場,因為在國內市場講故事更容易達成共鳴。但對中國企業來說,美國股市仍然具有“黃金標準”,未來赴美上市的企業仍然不在少數。

美國股市的上市要求相對來說寬鬆許多,不限制盈利狀況,反而更看重企業成長和發展潛力。且美國股市作為全球最大、最活躍和最豐富的資本市場,赴美上市也能最大程度解決資金問題。

所以即便回港成熱潮,但中國企業仍然奔向華爾街敲鐘,比如最近成功在美股上市的貝殼和名創優品,未來新勢力或者需要大量現金流的企業將選擇海外IPO。

相比於多年前的上市狀況,如今遠洋IPO的浪潮已經逐漸在發生改變,未來港股也將迎來更多的企業,中國的“納斯達克”有望形成。

資本市場需要實幹者

2020年,集體IPO成為趨勢,股市迎來大爆發。美股、港股、A股迎來大規模的上市熱潮,除了一直備受關注的科技股以外,盲盒、寵物、彩妝等新興產業也踏入了資本市場。伴隨著上市企業的增多,資本市場對於上市企業的態度似乎愈發趨於理性。

然而無論是選擇國內還是國外上市,企業都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堅決摒棄上市圈錢甚至“割資本主義韭菜”的錯誤取向,把公司上市融資、創業團隊兌現創業回報和為投資者實現回報作為發展的方向。

未來,只有那些能夠用財務數據證明自己的優勢和成長性的企業,才能持續享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中概股企業應當深耕潛力市場,以求最大程度完成預期回報,而不是繼續執著於畫大餅。

資本市場不但需要故事,更需要實幹者將這個故事落地。未來將會不斷地有新興企業崛起,也將有許多企業退出歷史潮流。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發展最終是依靠其核心競爭力,需要有良好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才能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經形成了不小的規模,而且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正式邁入了而立之年,無論是市場監管還是發行機制都逐漸趨於成熟,而未來互聯網企業也將在中國資本市場大放異彩。

文/金融外參記者張文瑜,公眾號ID:jrwaic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