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德意志(五):走向共和

一戰結束後,德國戰敗,德國開始嘗試共和憲政政體。因此一個由文官組建政府的國家--

德意志國(後世歷史學家稱為“魏瑪共和國”)孕育而生。


鐵血德意志(五):走向共和

(魏瑪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與協約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德國失去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及50%的鋼鐵工業。在軍事上,陸軍規模不得超過十萬人,海軍只有六艘一萬噸的軍艦,不允許組建空軍,不得研製、生產化學武器以及重武器。德國賠付協約國2260億馬克(約113億英鎊),而且必須用黃金支付。

鐵血德意志(五):走向共和

(《凡爾賽條約》簽約現場)

上文我們提過,德國在一戰投降時,德軍還在法國境內。而且無論軍隊數量、武器質量還是後勤物資,德國都有實力將戰爭繼續下午。因此德國人認為,是文官集團出賣了德國。而恰巧德國戰敗後,文官集團組建了政府,獲得德國政權。人們更加堅信德國的文職官員背叛了德國。

鐵血德意志(五):走向共和

(魏瑪共和國宣傳海報)

《凡爾賽條約》簽署後,德國(魏瑪共和國)開始組建自己的國防軍--魏瑪國防軍。按照條約規定,陸軍十萬人,海軍一萬五千人。

為了使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政府能控制大局,政府便與軍隊商議,只要軍隊承諾保護政府,政府就不會改革軍隊。這樣,魏瑪共和國雖然是文人治國,可軍隊還是昔日的帝國軍隊。

鐵血德意志(五):走向共和

(紫色為德國失去的領土)

魏瑪共和國長期處於經濟危機之中,百業凋敝,民不聊生。而魏瑪共和國接受了《凡爾賽條約》的苛刻要求,又失去了民心。因此共和國從建國伊始就危機四伏,而德國人更是期盼恢復帝制。

鐵血德意志(五):走向共和

(魏瑪共和國時期,殘疾軍人在乞討)

由於魏瑪共和國不得人心,因此鬥爭不斷。不同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在德國蔓延,甚至發生武裝暴動,建立割據政權。1920年2月,成立不久的德意志工人黨改為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亦即納粹黨。1921年7月29日希特勒成為納粹黨黨魁。1920年3月13日,自由兵團發動卡普政變,自由兵團隨即佔領柏林,並推舉右翼記者沃爾夫岡·卡普為總理。自由兵團失敗後,在魯爾區發生了共產起義。五萬人組成紅軍,企圖控制該區。在德國各地區,都有類似的武裝起義事件發生。

新誕生的共和國危機四伏、民怨沸騰。德意志今後到底要走向何方,我們下期再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