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事參加瑜伽課,到三個和尚沒水喝和一鼓作氣的一點思考!

《不多的故事》 第二十八篇

今日情緒:宜(欣)喜、宜(熱)愛

不多講的故事:從同事上瑜伽課到三個和尚沒水喝到一鼓作氣的一點思考

文字:唐菜先生

從同事參加瑜伽課,到三個和尚沒水喝和一鼓作氣的一點思考!

(1)

同事A去年參加了瑜伽館的健身課程,經過一年的時間,身體的變化,對於旁人的我真的還是能看得到的,不得不佩服她的堅持。

今年,B也加入了進來,和A一起去參加了瑜伽鍛鍊。

早上,上班的時候,聽見她們在談話:

A:今天晚上的瑜伽課,去嗎?

B:今天晚上的老師是誰?

A:好像是C老師吧

B:剛看群裡信息,今晚人數可能有十幾個,比較多

A:那去嗎?人太多了,不太想去的樣子

B:恩,我也不太想去

……

(2)

然後,她們談話的內容開始朝“今天為什麼不去參加這堂瑜伽課”的各種原因靠攏。我突然想起一句話,當一件本來計劃要做的事情,卻沒做的時候,我們大腦本能的會試圖尋找各種看似合理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以此來減低自己的負疚感,從而讓自己不在自責並且因為這些理由而感到心安理得。

我們人的本能裡,有安於現狀的一面,當發生改變,身體會產生“保護”自己的本能,甚至“欺騙”自己。

A和B聊著聊著,都幾乎已經是不在想去了,因為她們已經找到不去上這堂瑜伽課的“合理”且“充實”的理由了。

我開玩笑的說:這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

從同事參加瑜伽課,到三個和尚沒水喝和一鼓作氣的一點思考!

(3)

我們一個人自己堅持一件事情,雖然很難,但是如果這件是是出於身體“強烈的目的”要去做的,那我們自己一個人也會去做的;如果和他人一起去做一件事,那勢必也會事半功倍,但與此同時,如若其他人退縮,那你再去做的心裡負擔會變得重一些,也就是說你也會跟著想退縮。就像故事裡的一個和尚,維持生命的本能需要他一個人每天堅持去打水,毫無旁騖。可當有兩個和尚,我們內心就會開始滋生各種情緒,甚至超過了本能和本身做事的目的,我們只會關注到:水是兩個人都要喝的,憑什麼我自己要挑水,我如果去挑,我要挑少一些,不能便宜了其他人,另一個和尚也這麼想,也不願意多挑水,怕吃虧,原本一個人可以挑一擔水,最後為了公平起見又不傷“和氣”,只能決定兩個人一起只抬一桶水。三個和尚沒水喝,更是體現了人性當中的慵懶、推卸、自私等等的情緒,而這樣的情緒就會互相影響和傳染。

這都是一些淺顯的故事,卻能反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同事A和B不就是這樣嗎?而反觀我們,很多時候不都被這種情況所影響過嗎?

你本來沒打算做一件事,被旁邊其他幾個人煽動後,你不也去做了?

當你決定去做一件事情,叫上了其他人,本來答應好好,後來他們不去了,你自己不也就沒做了?

(4)

快下班的時候,我跟同事A和B說:應該要一鼓作氣!

A說:再而衰,三而竭!

你看,道理誰都懂,可我們怎麼就沒用上呢?

—END—

從同事參加瑜伽課,到三個和尚沒水喝和一鼓作氣的一點思考!

何為輕,何為重;何為利,何為弊?

《不多的故事》第二十七篇的故事如下:

那個為夢想努力的人(上)

把心情寫成故事,講講平凡人的喜怒哀樂!——《不多的心情故事》希望有你的分享!

我願成為你忠實的傾聽者,傾聽你的煩勞,分享你的故事,你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的情緒,就像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裡的店主一樣,我願成為你在網絡中的“浪矢雄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