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电影永远不止一个主题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电影永远不止一个主题

12月6日15:00,大师嘉年华第四场活动开始,伊朗著名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来到现场,在《看电影》主编阿郎的主持下,与大家分享交流。

在这场活动中,法哈蒂导演重点提出了一个创作中的“潜意识”概念。他说:“我非常重视潜意识,也就是说,要用我的心来写剧本。”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电影永远不止一个主题

他将人的内心比作一个有很多库存的银行,每个人都把从小吸收到的信息储存在这里,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它的密码。

而法哈蒂的创作,就是从这座银行里“提款”的过程。

他分享了许多“提款”的经验。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电影永远不止一个主题

比如,他从小,脑海里就有这样一个画面:下午时分,一个男人,穿着湿了的风衣,往海里去看。

他开始问自己,这个男人是谁?为什么浑身湿透?他落水了吗?为什么不换衣服?

思前想后,他找到了答案:这个男人的老婆掉进了水里,他却没能救起她。他进一步告诉自己,这个故事,其实不是关于这个男人,而是关于他的老婆。

于是,有了让他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得到最佳导演的那部《关于伊丽》,关于一个溺水的女人。

类似的经历发生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的创作中。

法哈蒂说,自己的爷爷非常诚实勇敢,是孩子们的榜样。但他长大后,爷爷因为生病,开始忘事。一次,弟弟打电话跟他说,他们给爷爷洗澡,但爷爷不让他们脱衣服。弟弟看着这么勇敢的人突然就这样什么也不知道,头靠着他的膝盖就痛哭起来。

这个场景一直留在法哈蒂心里,最后变成了《一次别离》的起点。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电影永远不止一个主题

他的脑海里又开始有一个画面,是一个男人带着父亲去洗澡。法哈蒂问自己:为什么这个男人单独给父亲洗澡?他其他的家庭成员呢?他离婚了吗?如果离婚了,他的孩子呢?

《一次别离》关于离婚,关于生病父亲等等矛盾结构便渐渐清晰起来。

关于“无意识”的思考,也让法哈蒂想通了,为什么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以前的电影质量更好:

因为现在,我们都在用头脑去制作电影,我们现在什么都知道,了解各种各样的技巧,拥有各种各样的设备,但是很少有人再用无意识,再用心去拍摄一部电影。

在青年导演提问环节,滕丛丛导演(《送我上青云》)进一步问,在“潜意识”的下一个阶段,法哈蒂能不能进一步分享一些剧本创作的技法?

就这个问题,法哈蒂解释,现实往往是平淡的,而电影需要波澜,这时候,就需要将名为“危机”的石子,丢进现实平静的水面中,那些层层叠叠的涟漪,便会折射出不同层次的千万种现实。

许磊导演则很好奇,法哈蒂导演在拍摄前,会不会排练,又怎么排练。

戏剧专业出身的法哈蒂,描述了他非常特别的排练方式。他往往是把演员聚集在一起,

排演一些剧本之外的场景。比如《关于伊丽》之前,他就让一家人演练,在电影中的旅行发生之前,这家人是怎么生活的。

面对徐磊导演(《平原上的夏洛克》)关于电影该不该有单一的主题,电影创作者对于他探讨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答案,法哈蒂表现了非常开放的态度。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电影永远不止一个主题

他称,电影总是有不止一个的主题,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态度去跟其中的一个去产生共鸣;创作者也不必给出答案,下判断不是导演该做的事,而是应该把思考的过程留给观众。

王丽娜导演(《第一次的离别》)引用了一句关于伊朗的形容:“在伊朗,95%是诗人,还有5%是电影工作者。”而法哈蒂则幽默地说:“我觉得剩下5%也是诗人。”

他说,不是说伊朗人会走着走着路突然吟诗,而是他们都在用诗人的角度看世界。他还特意叫起他现场的一位中国学生,和观众们分享其在伊朗拍摄的感受:伊朗是非常诗意的,伊朗人是非常质朴的。

法哈蒂导演的大师嘉年华圆满落幕,他关于创作技法的真诚分享,让在场的观众和青年电影人,都深受启发。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电影永远不止一个主题

大师嘉年华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有限公司承办,看电影传媒执行。接下来,还有一场日本导演黑泽清的大师嘉年华活动,将由资深影评人徐匡慈主持,于12月7日15:30红树林国际会议中心3层C区举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