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的《人生的境界》,在大师的境界中追寻人生的意义

青年们,好自为之。世界是你们的。

这是季羡林在散文集《人生的境界》中对于下一代人最深切的寄语,2009年7月11日,中国一代学者季羡林与世长辞,他遗留下来宝贵的知识财富浩如烟海,也许我们无法追随大师的脚步,然而可以通过这本散文集一窥大师的精神世界,从中吸取营养。

世人给了他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因为只想平淡走一生,这种不为名利的积极生活态度在此书中表露无疑,当追寻一代大师、学者的思想时,这本《人生的境界》应该属于必读之物。

读季羡林的《人生的境界》,在大师的境界中追寻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境界》是季羡林对人生感悟多篇短文的集结,里面又分为人生随想、九十述怀及死的浮想等三个篇章,读完之后,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应该如何过,以何种方式面对衰老及追寻人生的意义都有普世的借鉴意义。

01、人生的境界的朴素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句话是季羡林座右铭,而他一生正是在这样的座右铭的指导下让我们看到了大师的朴素和人生境界。

读季羡林的《人生的境界》,在大师的境界中追寻人生的意义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等,一生笔耕不缀,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其研究的领域涉及8方面: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吐火罗语研究、翻译印度文学作品、比较文学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散文创作。

正是由于涉猎广泛,在各个研究领域著作颇丰,对于中国学术界做出了莫大贡献,因此被学界中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但是他自己一直不认为自己能够担当这样的名号。

季羡林曾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从他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个博学长者的谦谦君子之风,这种谦虚之风在他散文精选集《人生的境界》中可以说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

02、人生应该如何过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读季羡林的《人生的境界》,在大师的境界中追寻人生的意义

相信许多人对这段话耳熟能详,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最经典的一段,不过这一段话也过于高大上了,毕竟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子里,英雄只是少数,多数可能就此平凡的过一生,若是平凡的过一生在这种激情的指导下并不一定适用,所以我们可以听一听季羡林如何谈人生应该如何过。

作为一代学者,总是期望能够把自己感悟一生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在《人生的境界》中季羡林以朴实的语言谈了人生的一些随想。

人生是什么,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估计都能够说上一点,而季羡林却发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

其实他不清楚吗?他清楚的很,如他自己的治学态度就以严谨和创新独步于学界,这就是他对于自己人生和学术的态度,哪怕是在困难时期,依旧没有放弃持续的学术研究,这只是他自己的人生。

但他并没有给出什么叫人生的明确定义,以漫谈的方式,如通过《人生》、《再谈人生》、《三论人生》清淡的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却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答案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

用他的话说,要学会自问,在吃饱喝足了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

读季羡林的《人生的境界》,在大师的境界中追寻人生的意义

若真要给出一个答案,有一句可能比较贴切,那就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短文《当时只道是寻常》中季羡林说起了拜访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夫妇的场景,这两位老人把房子捐给研究所,独子也在二战中阵亡,两人生活在养老院中,物质丰富,精神上却是有压力的,毕竟看着老人们一个个离开,这种刺激还是有的,看到季羡林来访高兴得不得了,在文中说道:教授仿佛返老还童,回到当年去了。而季羡林离开时则是含着眼泪,毕竟聚散皆无常。

这种追忆当年是十分珍贵的,关键追求过去时能够做到不后悔,也许做不到保尔那样的光辉,起码能够感觉不枉此生,真正达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境界。

03、如何正确面对衰老

人们经常说的,这世界上唯一保持着匀速运动的玩意就是时间,岁月也许是把杀猪刀,但是每个人面对岁月这把刀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

读季羡林的《人生的境界》,在大师的境界中追寻人生的意义

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就是《向天再借五百年》,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都想着能够长生不老,他们许多人面对人生则是充满了焦虑,因为想活得久一点,所以秦始皇会派出徐福领着童男童女们出海要寻找海外仙人,以期求得长生不老之药。

而在这本书中,通过九十述杯这个大篇章,可以看到一个学者面对老去的人生态度,那就是做一个合格的耄耋之人,从来没想过向天借个五百年。

除了不焦虑不怕老之外,在季羡林的身上还看到越老越坦荡和充满着幽默,并且依旧是虚怀若谷的接纳新生事物,保持着持续学习的态度。

老了是不是可以享福和不用学习了呢?季羡林认为老了更要好好学习,千万别以为自己是老马识途,以老马自居,并且在文章中不无幽默的写道: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没有什么名作。我们这些老马千万要向小马学习。

到了老年时期,季羡林说要改下座右铭,变成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难已。

这种改变其实就是虽然年老了,但依旧要有勇敢面对生活的激情和勇气,同时也得要服点老,不能说志在万里,毕竟老了也不能随便跑那么多路了。

当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和时间流逝带来的苍老时,不可避免就要回归到一个宏大的命题中去,那就是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04、人生的意义

谈人生的意义的图书和文章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个人倒是喜欢牛津通识读本《人生的意义》中所解释的那样: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可能确实有答案,但我们永远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读季羡林的《人生的境界》,在大师的境界中追寻人生的意义

所以在这本书中,季羡林对于许多高大上无意义的讨论人生的意义倒是有点反感,他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和价值,不如实实在在的地干几件事好。

他说: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因为这些人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若真的要给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羡林认为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他举例说,作家巴金在年老之时,依旧带着使命和责任感写出了一本讲真话的书《随想录》,此书的永恒价值就在于巴金敢于在书中写真话。

所以在这本书的最后一大篇章死的浮想中,季羡林着墨最多的则是通过述说身边的人和事,不为民的表达出要讲出自己的心里话,主要的目的还是对于人类的精神财富有一个补充,作为一代学者来说,他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感。

他通过《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来悼念朱光潜先生,以《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来纪念冯芝生先生,还有自己的恩师、三个小女孩,甚至哪怕是乞丐都是他愿意着墨回顾的。

不管是学者还是普通的老百性,这些人的人生都有着他们追寻人生意义价值的所在,通过这些人的人生感悟,季羡林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崇高。

回忆是承上承前,而启下启后则在于他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期望,如他说的,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和任务,在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下以期获得最后的胜利。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传承中前进,他也以一首诗来表达这种意境: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羡林认为这首诗的关键点是: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惜光阴。

最终他的寄语则是:青年们,好自为之。世界是你们的。

读季羡林的《人生的境界》,在大师的境界中追寻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境界》这本书的简介上有一段话,我认为很好的诠释了此书的主旨:人生究竟有什么?或者对于一百种人,会有一千种说法。本书以季老对人生的感悟为主题,结合作者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为读者解密大师最成功的人生密码。

读完这本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大师思想的闪光脉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站在大师种植下的这棵大树之下,能够感受到其爱护之心、期盼之情,就不枉阅读一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