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比誰都更期盼中國再出個諾獎得主,這是為何?莫言:我有苦衷

前言:

2012年,於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11日13時(北京時間19時),莫言憑藉自己的"寫作風格"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當聽到他獲獎的時候,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我記得當時我們的語文老師還帶我們瞭解了一遍莫言,並且說,這麼久了,中國文人中終於有一個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了,這是多麼大的驕傲啊。

在當時媒體還不如今天發達的2012年,我們全國上下一片歡呼,莫言這個名字一下子火遍了大江南北,不管是否從事文學相關的職業,我們都知道了這個名字,一個為國爭光的人。但是,人紅是非多,一個文學成就如此高的人,媒體人自然會寫很多和他相關的報道,並且一直將目光放在莫言的身上。

莫言比誰都更期盼中國再出個諾獎得主,這是為何?莫言:我有苦衷

莫言的作品中充滿了"懷鄉"於"怨鄉"的情節,也正是因為這種寫作風格,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些鮮活的作品背後,和他曾經生活的環境有關。莫言1955年2月在山東省高密縣出生,他的童年見證了新中國的特殊時期,這是一個困難的年代,他見證了,也將這些經歷寫下來了。

莫言的祖父是個木匠,父親也不是有錢人,家裡比較窮,雖然莫言很喜歡讀書,也表現出了突出的寫作天賦,當其他同學寫作記流水賬的時候,莫言的作文總是能讓老師耳目一新,經常受老師表揚。甚至,在那個時候開始,莫言的作文就會"虛構"故事了。

莫言比誰都更期盼中國再出個諾獎得主,這是為何?莫言:我有苦衷

莫言家在農村,他除了上學還要肩負放羊的責任,在放羊的時候,他總是喜歡看書,有時候甚至因為看書,耽誤了放羊的工作,他免不了要被母親責罵,但是他還是願意放下書本。小小年紀就將周邊10來個村莊的書都讀了一遍,這麼好學的莫言,如果有足夠的環境給他,那該多麼幸運啊,無奈,他只是窮人家的孩子,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輟學了,在家鄉幹了10年的農活。

莫言比誰都更期盼中國再出個諾獎得主,這是為何?莫言:我有苦衷

幸運的是,他後來參加了人民解放軍,在部隊有幸擔任圖書管理員四年,這四年的時間裡,他可以看甚多書,他也是他最幸福的時刻,雖說"開卷有益",但是如果看的都是不好的書籍,那些學不到什麼,莫言在此期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哲學、歷史書籍。也為自己日後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莫言比誰都更期盼中國再出個諾獎得主,這是為何?莫言:我有苦衷

後來的他開始發表文章,也在一次次文章的曝光中被文化界的人認識,1988年,他的《紅高粱》改編了電影,更是在柏林電影藝術節上面獲得了金熊獎,也是華人電影之光,不過那個時候,我們都看紅高粱,卻不知莫言。在後來,莫言又發表了《食草家族》、《十三步》等文章,名聲越來越大。1996年發表的《豐乳肥臀》,這部橫空出世的作品,讓人不得不服他的才華,最後他成為迎來了人生中最輝煌的一天,成為中國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大家都知道他後,各界人士紛紛解讀他的作品,很少有年輕人願意看經典的作品,在一次南京的籤售會上,劉墉和韓寒以及莫言三個人共聚一堂,韓寒的書粉很多,大多是年輕的少女,劉墉的粉絲也很多,大多是婦女。當時莫言一個多小時就簽完了,但是另外兩個人還忙得不可開交,他默默的離開了席位。

莫言比誰都更期盼中國再出個諾獎得主,這是為何?莫言:我有苦衷

他呵呵一笑,拍了拍衣服,黯然離場,他清醒的認識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待遇也不過如此。

這並不會成為自己的殊榮,也不是皇冠,反而是成為了大家說的一個幌子,因為莫言的獎,很多人說他"飄了",或者說他"功利",而他現實生活其實很簡單,每天騎著一個單車,去往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間辦公室,然後坐班,看書,喝茶,創作。我們可以看到,莫言幾乎沒有什麼商業出席,也沒有在太多了場合露面。

莫言比誰都更期盼中國再出個諾獎得主,這是為何?莫言:我有苦衷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他卻更殷切的期盼,能夠有一個人能再次或得這個獎。

為什麼會比其他人更期盼呢?如果別人獲獎了,新人不是會搶自己的風頭嗎?其實莫言是有苦衷的,他希望有人能再次獲獎,是有一點私心的,如果再出一個諾獎得主,那麼大家的目光就不會一直盯著自己了,這樣的話,自己也能安安心心的寫作,不會動不動又看到關於自己的一些新聞,甚至是緋聞。

中國文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不多,到現在為止也就莫言而已,在這個高度上,莫言是孤獨的,但是中國很多文人是優秀的,他也希望這些優秀的人文能夠發光發亮,讓中國的文化傳播更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