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結構、版本

古籍,中國圖書分類中的一種,一般界定為1949年以前出版的圖書都為古籍。

古籍是中國圖書中特殊的一類,有固定的結構名稱和版本之分。

古籍各部分有固定名稱:書衣、書籤、書腦、書脊、書頭、書根、扉頁等。

書衣即書的前後封衣,又稱書皮。書衣有布、紙兩種,常見的有毛邊紙和連史紙做成的書衣;布料或綿綾多見於古籍善本。

書籤用作題寫書名的長方形紙條,一般貼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書腦線裝書訂線的一邊。

書脊線裝書訂線的側面,相當於現代圖書的書背。

書頭古籍的上端,又叫書首。

書根,古籍的下端。往往用作題寫書名、卷數。

扉頁在書頁之後,書名頁之前的一頁白紙。

古籍結構、版本

古籍根據寫刻的不同,可分為寫本、稿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修補本、百衲本等。

寫本,早期的圖書,依賴於抄寫流傳,雕版印刷術普及後,仍有不少讀書人以抄寫古籍為業,所以傳世古籍中有相當數量是抄寫本。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都是寫本。

古籍結構、版本

古籍結構、版本

稿本,已經寫定尚未刊印的書稿,稱為稿本。其中,由作者親筆書寫的為手告白呢,由書手抄寫又經著者修改校定的為清稿本。

古籍結構、版本

原刻本,據原刻本重印的圖書。其中凡版式、行款、字體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稱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對原刻本內容進行增刪校訂或添加評註的,則稱為增刻本、刪刻本、評註本。

精刻本,指校勘嚴審、字體工整、紙墨優良的課本。

修補本,將舊存書版重新修整、補配之後印出的圖書稱為修補本或重修本。

百衲本,百納即補綴很多的衣服,原指佛教徒的僧衣。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補全成一部完整的書,稱為百衲本。近代有百衲本《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務印書館與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為著名。

古籍結構、版本

古籍根據流傳狀況和珍貴程度,又可分為足本、殘本、孤本、珍本、善本等。

足本,保存完整無缺的圖書。

殘本,指內容殘缺的圖書。一般來說,殘本較足本的價值要低很多。

孤本,世所僅見的古代圖書,往往不見於諸家著錄,如《永樂大典》。國內僅存一部的書稱為“海內孤本”。

古籍結構、版本

珍本,寫刻年代較早,流傳很少,研究價值較高的古籍。常指宋元刻本、內府寫本,有史料價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

善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定義範圍: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

(2)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者不在內)。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行的圖書。

(5)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及較少見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抄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國印刷技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印刷水平的各種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

(9)明代印譜,清代集古印譜,名家篆刻的鈐印本(有特色或有親筆題記的)。

古籍結構、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