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十佳群眾工作法|郯城縣“老馮調解室”工作法

近期,臨沂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發布《關於表揚全市“優秀群眾工作法”的通報》,對經過嚴格審查、擇優遴選的全市10個“十佳群眾工作法”、40個“優秀群眾工作法”予以通報表揚。其中,郯城縣政法委報送的“老馮調解室”工作法榮獲全市“十佳群眾工作法”。

小小調解工作室,化解矛盾發揮大作用

2019年4月,按照郯城縣委組織部的安排,在基層法庭當了十幾年庭長的退休法官馮西華到轄區歸昌鄉樊村社區擔任“百村幫扶”工作組組長。

樊村社區下轄5個自然村,人口眾多,社情複雜,老百姓之間雞毛蒜皮、疙疙瘩瘩的矛盾糾紛時有發生。馮西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決定發揮自己定紛止爭的特長,在社區推行“法律幫扶”,義務為鄉親們排除糾紛,化解矛盾,提高群眾法治意識。

在郯城縣法院和歸昌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依託“百村幫扶”工作組,“老馮調解室”應運而生,成為全縣第一個社區品牌調解工作室。

“老馮調解室”掛牌成立後,馮西華和他的同事們走村入戶,深入到居民家中摸底排查,實地查看現場,耐心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循循善誘地講解有關法律、法規。

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糾紛,馮西華髮揮自身優勢,不斷創新調解方式,堅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靈活採取現身說法、心理疏導等方式開展調解。在一些複雜的糾紛中,工作室推行先“背靠背”再“面對面”的調解法,先分別與矛盾雙方單獨交流,傾聽其闡述理由,瞭解其訴求願望,然後再由工作室邀約雙方進行面對面溝通,辨析是非曲直,找出癥結所在,選準調解突破口。

小小的工作室很快發揮了大作用,成為社區矛盾糾紛化解的主力軍,普法宣傳的新陣地,為社區村居矛盾糾紛化解開啟了新模式。

調解接地氣,贏得百姓信任

“‘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調解員就是要不辭辛苦,不怕麻煩,多跑腿,多動嘴,多動腦,講方法,講策略,把群眾雞毛蒜皮的小事防範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馮西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馮西華經常騎自行車到田間地頭去了解村情、民情。有一個案子,馮西華多次騎自行車到田間地頭找當事人做工作,終於說服當事人接受了調解意見。“老馮能騎自行車來為我們辦事,就憑這,俺服他。”事後,這名當事人說。

調解室成立以來,立足農村實際,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焦點等問題抓早、抓小,力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把糾紛化解在基層,從源頭上解決矛盾。

截至目前,調解室成功化解了大大小小的矛盾糾紛170多起,將一個個即將激化的家庭矛盾、婚姻問題、財產爭議、鄉鄰糾紛化解於無形。老百姓起初將信將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上門尋求幫助,卻往往能滿意而歸。如今,一傳十、十傳百,在樊村社區,老百姓越來越信任馮西華,越來越信任“老馮調解室”。

普法宣傳,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本著“有糾紛化解糾紛,沒糾紛普法宣傳”的初衷,馮西華和他的助手們既當調解員又當宣傳員,隨時隨地接受群眾諮詢,走到哪裡,哪裡就是法律課堂,堅持以案釋法、隨案講法,力爭實現調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與老百姓“拉呱”,是老馮開展工作的重要方式。群眾有了法律方面的疑問,就會第一時間找老馮諮詢,每次老馮都會不厭其煩地講解,直至問詢者滿意而歸。工作過程中,老馮不斷擴大自己在社區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中的“朋友圈”,經常用微信向“朋友圈”推介典型案例,介紹調解心得,普及法律知識,成為社區朋友圈的普法新“網紅”。

歸昌鄉黨委、政府把成立社區調解工作室作為務實之策、創新之舉,決定在全鄉推而廣之。以“老馮調解室”為樣板,在各社區甄選優秀人民調解員,組織培訓上崗,成立各社區調解室,建立和完善村居社區矛盾糾紛排查機制。老馮則發揮業務專長,在調處矛盾的實踐中,對調解員進行傳、幫、帶。“老馮調解室”與12345、法庭、司法等部門密切合作,共同排查、調解、處理民間糾紛。

陳年積壓的老矛盾得到冰釋,新產生的糾紛及時化解,不穩定因素在萌芽狀態煙消雲散,老百姓法治觀念潛移默化地增強……如今的樊村社區,社會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大家齊心協力打造“品質社區”,共建美麗家園。“老馮調解室”真正成了老百姓記得住、叫得出、想得起、用得著、都說好的“愛心工作室”。

臨報融媒記者 郇恆雪 通訊員 徐西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