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冰和他的第6个女儿

我与她的故事: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只是作者大冰,已经把原来一堆堆的名头,减得只剩下了野生作家、说书人这一行字。


虽然这本《小孩》,是他亲口承认的第六个女儿,他开始写作9年时间,我真正接触他的书,确是在无意之中,网上购书满减优惠,凑单的一本,我最先领回家的就是他的《乖,摸摸头》。


那本书读完的时间是2018年12月1日,在被一碗面条的故事深深打动后,想着一定要让这几个孩子团聚一下,所以一口气定购了剩余的四本,我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仔细品读了这5本书,就好像构建了一个体系,一个多彩生动的说书人,营造出的温暖世界、有情众生。


【走过的路越多,越喜欢宅着。见过的人越多,越喜欢孩子】



书籍解读:


这个小六《小孩》是新来的,大冰2019年的新作,这六本书都读下来,总结出一个相同的感受,不是他每本书后面都一样的絮叨,而是,读每一本书的时候都会流泪。


有的泪是涩涩的、有的泪是软软的、有的泪是伴着微笑的脸,就那样毫无预兆地落下来的。


喜欢这样的故事,这样让人在不知不觉笑中带泪的故事,能让我再一次确认,内心的温软,即使已经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童话中那样和谐美好,但仍旧有人心向暖的力量,这样真好。


大冰和他的第6个女儿


01 关于作者大冰和他的孩子们


《小孩》这本书,是被作者大冰官方认证的第六个女儿,但事实上,1980年出生的大冰,在2013年的时候,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他们最幸福》,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他的私生子呢?


从2013年的《他们最幸福》之后,大冰以一年一本的速度,退出了他一个又一个的孩子。2014年的《乖,摸摸头》,2015年的《阿弥陀佛么么哒》,2016年的《好吗好的》;这几本书的封面内侧,都罗列着作者大冰的一系列头衔,或者说,标注着他前三十年的生活轨迹。


记得有个笑话是针对他这些头衔的调侃:

话说,有一天,大冰想借住一户农家,农户大爷问,是谁啊?

大冰回:野生作家、某卫视主持人、老背包客、不敬业的酒吧掌柜、科班油画画师、民谣推手、手鼓艺人、业余皮匠、业余诗人、资深西藏拉漂、资深丽江混混、黄金左脸、禅宗临济弟子。

换了好几口气,好不容易说完了,大爷却道:

你再找别的地方吧,住不下恁么些人!


也许是大冰吸取了教训,但更可能的原因是,大冰目前已经不再需要这些名头的加持,所以,在2017年出版的《我不》、2018年的《你坏》、2019年的《小孩》,作者的介绍里,就只剩下了野生作家、说书人这一行。


大冰和他的第6个女儿

大冰作品家谱


其实,每个人都跋涉在寻找自我的路上,只是有的人迷失了,有的人却始终保持清醒。


一个个名头的剔除,除去玩笑戏谑的成分,那也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人世浮华,转眼成烟云,能够看得通透,却着实不容易。


大冰写他职业生涯中的心酸时刻,为了出书,求人写序言,却又因为过去不自己心里的那道坎而将饱含真情的序言压下,那种矛盾和斗争,真的非得是带着不甘的心,求过人的主儿才能真正体会。


这其中有一段描写,特别生动传神,他说:


那时候,写作是我唯一可以规避失重感的方法。

岂止心血,肝胆都献祭在那键盘上了。

没人说我写地好,我自己也不知道写得好不好,只知道写着写着,人会进入到一种奇妙的次元中。那感觉说不清,像浓雾里晨跑,每一口呼吸都艰难而清冽,沉重的双膝轻盈的心脏,永无终点的跑道······


02 大冰收获的誉与谤


大冰说,他书中所有的故事,用14个字均可概括:


于无常处知有情,

于有情处知众生。


所以,读大冰的书,有点像康师傅牛肉面的广告: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如果你是个喜欢听故事,看故事的人,我想,也许你会喜欢这个野生说书人娓娓道来,却又能赚足热泪的文字。


每每被他所讲述的故事打动,无论他写的别人,还是自己,喜欢他嬉笑怒骂、随遇表达的那种豁达和洒脱,但不知道为何,总感觉其实作者骨子里有那么一点点害羞,甚至是自卑,由那些看似粗犷的文字中,一丝丝地渗透出来,如果不仔细捕捉,又会马上随风而散······


他现在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个走江湖的说书人,野生作家而已。

他只想讲故事,只会讲故事,只是讲故事。

文学或文艺,精英或红毯,与他无关,他志不在此。

他的本分是写故事。

他所理解的写故事——说人话、析人性、述人间。


有人说,大冰给自己设定的人设和实际出入很大,也有人说大冰的书根本就一文不值,甚至网上有很多黑他的帖子。


有人说,他无限度的自我标榜,只是为了圈钱这样直接的目的。


但是,我觉得有一句话大冰说的没有错:

当读者就好,别当粉丝,喜欢书就好,没必要喜欢叔。


这和钱钟书先生的逻辑是一样的,你喜欢吃鸡蛋,又何必非得认识下蛋的那只母鸡呢?


他写的,也只是故事而已,也没有谁规定,他的故事就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是创造的啊!


书友懒虎说:

我承认大冰有些文字幼稚,有些行为浮夸,有些言语放肆。可我爱的是他的故事,他的描绘,那些让我兴奋又让我落泪的情节,当一本书触及一个人的感情时,我认为足矣。


书友廿一认为:

他是个讲故事的人,而我也不过是个听故事的人罢了。

书里种种,我信的时候,就是真的,我不信的时候,就是假的。

毕竟,这是我的人生,我的世界。


其实,不是所有读过的书,都要从其中挖掘出什么具有深意的东西,也完全不必要将故事中的东西引申出精神信仰,就按照听个书,听个故事的心态,感受自己内心的柔软,这样就足够了。


大冰和他的第6个女儿

藏在书里的可爱笑脸


03 与那个名叫苹果的《小孩》还未开始的爱情


《天津往事》记述了一段还没开始,却被掐断的爱情。

但对于爱情初始阶段的那种朦胧和美好,都从与苹果小姐的这个故事中,跃然纸上。也可能正是因为没有结果,所以有了那种“花未开时最美”的追忆感。


因为一个人,而对一座城市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牵绊。


关于初始心动的描写,如此动人:


周遭的声响都很遥远,我埋头看稿子,听着她。

隔着一米半的距离坐着,她的呼吸却清晰可辨。


很多年过去,这始终是让我很费解的事情,再嘈杂的环境里,总能听到她。仿佛一个特殊的调频,拥有着唯一的波段。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心情啊。


无论是在几百人的操场上,还是在人流汹涌的站台边,总是能轻而易举地找到那个身影,比追踪定位还要精密。


看见苹果姑娘和人吵架时,听到她说出带着颤音的重话,大冰说:

不知为何,心里忽然就软了一下,就特别想去抱抱她,就觉得她好可怜啊怎么这么招人疼。

真奇怪啊,她长得并不动人哦她那么普通,可怎么就这么招人疼?


看到这的时候,突然就想起,其实古人在表达爱意的时候,从来都不像现在这样直来直去地说“我爱你”,而是说“怜惜”,招人疼,不就是内心涌起的怜惜之情无从宣泄吗?


至于作者所说的,不能准确的想起苹果的长相,也许是因为,从没有在对方的眼中,看见过自己的倒影,所以才记不住的。


04 台北儿子阿宏,向我们展示了爱父母的全新打开方式


阿宏发过朋友圈说:

老人最需要尊严,从小到大你老希望父母给你面子,可你是否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尊严呢?


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每个为人子女的成年人的一句灵魂拷问。


这个伟大的台北儿子阿宏,在把自己帅气到人神共愤的儿子,一块钱卖给了亲家后,去全身心的扛起那副担子——去当个儿子,一个另类的,却极为孝顺的儿子。


说他鬼马,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干过许多荒唐事,但这样的人,却从不缺乏情义,在对自己家人的深爱上,也从来不缺斤短两。


大冰和他的第6个女儿

最炫酷的老爸、最孝顺的儿子


原本阿宏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中年理想,漂去了太平洋,定居在了岛国帕劳。完成了对子女的教育使命,可以逍遥快活了。他也安顿了需要照料的家人,将父母和房产一并交接给了弟弟。


一年多后,回家省亲的阿宏,却发现弟弟并没有履职尽责,两个老人状况凄惨。


一年多没真正洗过澡,只穿着纸尿裤躺在床上的父亲,已经臭了,也早已没有什么尊严可言。母亲也在抑郁狂躁的边缘。


临走时阿宏握着父亲的手,父亲虚弱地慌乱了一会儿,费力地启唇,用抱歉地语气喃喃道:“时间快到了······”

他可怜得像个即将被遗弃的小猫小狗,虚弱地,可怜巴巴地看着人,不敢哀怨也不敢恳求,手虽然被握着,却不敢反赠一丁点力气。


阿宏几乎是在这一瞬间就做出了决定,放弃他梦寐以求的后半生的自由,来照顾他缠绵病榻多年的父亲和紧绷着神经的弦、随时可能会断掉的母亲。


这是个教育意义深刻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为阿宏如此用心的照顾病重的父亲,不仅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还给予他们该有的尊重、体面和尊严。


那些一个个提醒个案谨慎模仿的做法,让人读起来笑中带泪。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的爱,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全世界。

而父母年迈老去的时候,也许我们的爱,对于父母来说,也会是全世界最好的药,不仅治病,还能暖心。


把这带着暖流的故事话本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在我们日渐干涸的心田中注入一汪清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