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轉“危”為“機”可期

每經特約評論員 盛松成

4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會議同時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值得注意的是,“六保”是首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提出,體現了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同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

對於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我的體會是:

第一,統計數據實事求是地反映了我國經濟運行情況。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這樣的增速總體上符合社會預期。

第二,3月份經濟逐步企穩。

比如,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1%,較1~2月回升12.4個百分點;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比1~2月回升了4.7個百分點。同時,3月份我國進口、出口同比降幅分別較1~2月收窄。

第三,高新技術產業逆勢而上,我國經濟轉型有加速的趨勢。

3月份,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8.9%。根據不久前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對212家大中型企業的調研,本次疫情在中長期對企業發展也有顯著的影響,超過七成的企業將數字化轉型、實現業務線上化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第四,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大。

儘管第三產業增加值負增長,但金融業增加值卻保持了6%的高增速,依此計算,一季度金融業增加值在GDP中的佔比超過10%。

對今年接下來三個季度的經濟運行,我也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不能單純憑一季度GDP增速來推論全年的經濟增速。

儘管一季度經濟受到疫情衝擊,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變,轉“危”為“機”有底氣。從二季度開始,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一步好轉,以及復工復產深入推進,我國經濟會逐漸企穩向好,並且可能一個季度比一個季度好。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至四季度佔全年GDP的比重是不同的。在正常年份下,各個季度經濟增加值佔全年GDP的比重是逐季提高的,比如2019年一至四季度增加值佔比分別為22.1%、24.5%、25.6%和27.8%。而且今年情況特殊,經濟受疫情的影響程度會逐季減小,而經濟發力會逐季增強。所以,全年GDP的佔比更會呈逐季提高的態勢。

第二,投資將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從GDP支出法衡量,由於今年全球疫情蔓延,國際形勢複雜,淨出口很可能有一定波動。由於疫情影響了國內居民的收入,不僅衝擊一季度消費,而且對全年後續消費也有影響。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下降3.9%。

因此,在努力促進消費和國際貿易的同時,投資將在今年我國經濟增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儘管這次疫情衝擊與“非典”及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情況不同,但“三駕馬車”對GDP的貢獻可能會很相似。

第三,要把穩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就業都首當其衝,為民生所繫。今年3月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儘管較2月份下降了0.3個百分點,但仍處於較高水平。而且,由於疫情的衝擊,復工不等於完全復產。

為此,要從各個方面支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首先是它們能活下來,因為它們吸納了80%的就業人口。4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保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如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是經濟運行最基本的單位,“保市場主體”就是最大的保就業、保民生。

第四,服務業是今年穩經濟、穩就業的重要領域。

服務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優於其他產業。截至2018年,服務業就業佔比達到46.3%,吸納就業人口是第二產業的1.68倍,是第一產業的1.77倍。先進製造業也完全離不開現代服務業,如研發、教育、商務服務等。服務業發展既能提升我國GDP,又能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還能減少服務貿易逆差。多年來,我國對全球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從2008年至2018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提高了1.1倍,而服務貿易逆差擴大了26倍。2019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首次較上年收窄300多億美元。未來仍需加快服務業的改革開放。

第五,房地產業在經濟增長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由基建投資、製造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組成。今年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6.1%,其中,基建投資同比下降19.7%,製造業投資同比下降25.2%,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7.7%,房地產投資對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作用還是最大。房地產業還影響著其他很多產業,因此,在堅持“房住不炒”和“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前提下,應穩定今年的房地產投資和銷售。

同時,應堅持供給和需求相結合的調控方式,當前尤其要加強供給端的調控。按照“一城一策”的原則,增加人口流入和房地產庫存較低的城市的住宅土地供應。堅持需求端調控不放鬆是為了穩房價和穩預期。

(作者繫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