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在行走/烏鎮,雨中的歷史長廊

不二妹

前不久又去了一趟江南的烏鎮。可能是為了回味某種夢境的緣故,我想故地重遊。從上海虹橋高鐵站出發,40來分鐘就到達桐鄉站,出站坐上去烏鎮的公交車。小小的公交車在城裡搖啊搖,一站一站接近烏鎮時,霏霏細雨在街頭瀰漫開來。

貴在行走/烏鎮,雨中的歷史長廊

走在狹窄的巷街裡,臨街的店鋪一間接著一間,卻沒有密密麻麻的感覺。我輕輕地踏進一家小店,埋頭刺繡著手工婦女倚靠著門框,主人見我抬頭微微一笑,並沒有停下手中的活兒張羅著。我瀏覽這一件件精緻的手工,輕輕地拿起心儀的物件走到主人面前,主人還是微微一笑,轉身給我拿了布口袋把它給我裝了起來。我就這樣享受著小店帶來的閒適空間。

細雨微茫。在這裡,我可以拿著自拍杆隨心所欲滴自拍;我可以左手拿一個姑嫂餅,右手拿一個定勝糕邊走邊啃;我可以在染坊旁邊看老媽媽軋棉籽、紡紗線、織棉布……

我特別喜歡烏鎮的藍印花布,這印花布俗稱“石灰拷花布”,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做出來的三角頭巾、茶杯墊、摺扇、桌布、門簾、雨傘、手機袋、揹包、象形掛件,琳琅滿目,很可愛。

走進烏鎮,一不小心踏進了中國漫長的文化長廊。這裡名人大家薈萃,從一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詩文總集編選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國最早的鎮志編撰者沈平、理學家張楊園、藏書家鮑廷博、晚清翰林嚴辰、夏同善。近現代,有銀行家盧學溥、新聞學前輩嚴獨鶴、農學家沈驪英、海外華人文化界大師木心……我還看到了文學大師茅盾先生的老版小說《子夜》《春蠶》《林家鋪子》。

雨下大的時候,躲進街邊的小屋,看著雨水串成珠子順著屋簷滴滴答答的流下來,鑽進小青磚和青石板的縫隙,一溜煙就不見。我一頭鑽進了街中間的江南民俗館。這民俗館還真是個好地方,裡面展示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蠟像塑出婚慶嫁娶的活劇。衣俗廳以實物、蠟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餘年前江南民間穿著習俗。我還看到了跟咱四川很不一樣的節俗,如春節拜年、元宵走橋、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龍大會、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冬至祭祖等,好不熱鬧。

不遠處有個古戲臺,這戲臺為兩層,歇山式屋頂。底層用磚石圍砌,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臺,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裡。樓臺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前部是戲臺,正對廣場。街對面的房子就是“晴耕雨讀”,雨停了我就進去,帶著江南煙雨中那顆柔軟的心去。

晚上不再害怕在這裡獨自住下,即便我是個小女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