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尤其是這四句

最近發現,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犯同一個問題——

“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

  有一次和孩子去逛商場,一對母子在一個小火車前僵持不下,孩子想讓媽媽抱,但媽媽覺得孩子應該自己走。

  無論孩子怎麼說,媽媽都沒有妥協,竟然自己就轉身走了,孩子一邊哭一邊大聲喊:“媽媽,別走!”,但是這位母親始終都沒有回頭,直到孩子跌跌撞撞的摔了跤,媽媽才停下了腳步。

  直到這時,這位媽媽才發現,原來孩子下小火車的時候扭了腳!小小的腳踝因為剛才的追趕,更是紅腫了幾分,讓人看了心疼。

  如果當時這位媽媽能夠耐心的去問問孩子為什麼想要抱,也許受傷情況還不至於如此。

別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尤其是這四句

  我們總是習慣性的用大人的思維去定義孩子,所以總是忽略他們,覺得他們說的話無足輕重,不僅如此,當孩子提出要求時甚至還會用一些“延遲滿足”的藉口去敷衍孩子。

  比如“過會兒再吃”,“晚上再玩”,“下次再買”。

  這樣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創傷,家庭親密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其實孩子往往比我們想得更懂事聰明,特別是下面四句話,一旦孩子說出口,家長千萬別忽視,別讓你的“吝嗇”毀了孩子!


“陪我好嗎?”

  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陪伴就顯得尤其珍貴。

  如果孩子對你說了這句話,家長們真的該思考思考,是否自己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太少,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

  在一期《少年說》的節目中,一位女生就在天台上對著自己的母親哭著喊道:“我希望你們能不能分一點點時間,一點點時間給我。”

別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尤其是這四句

  當孩子小心翼翼的將這句話說出口時,我也不免淚流滿面。

  無論是哪一個階段的孩子,都離不開家長的用心陪伴。

  但是家長真的太忙了,工作和孩子很難兩全,但即便如此也請每天花1個小時陪陪孩子吧,放下工作和手機,和孩子好好交流感情,瞭解孩子吧。

  要知道家長的陪伴能夠帶給孩子的不止是身體上的照顧,更是心靈上的成長!


“我想自己做!”

  恭喜你!這是孩子獨立意識發展的象徵!

  也許一開始只是一些小事,比如繫鞋帶、穿衣服,但也已經是一個大進步了。

  如果此時家長忽略了孩子的這一請求,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在一項研究中顯示:

  

成功人士,小時候更傾向於依靠自己而不是父母來解決問題。

  所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是帶領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之前應採兒就在社交網站上發佈了自己兒子做飯的照片,收穫了二十多萬的點贊。

別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尤其是這四句

  孩子想要自己動手時,家長千萬別嫌麻煩,請陪著他一起動手完成吧!

  畢竟家長只是引路人,未來的路始終需要孩子自己走。


“你看我做得好嗎?”

  認同感是孩子心理成長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

  孩子不斷詢問家長“我這個好看嗎?”“我是不是很厲害?”的同時,也是在尋求來自家長的認同感。

  沒有認同感的孩子往往很容易自卑,就像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從小被父親否定的松子一樣。

  長大後,卑微的祈求愛情,木訥的選擇工作,最後抑鬱一生也無法從自卑的情感中抽出身來。

別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尤其是這四句

  而長期受到家長正視並且鼓勵的孩子,會更有自信,在社會上更能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所以當孩子興高采烈地拿著自己的“作品”來問你是否好看時,哪怕你正在忙,也請花一分鐘的時候誇誇他,讓他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可以不要罵我嗎?”

  我們常常會在責罵孩子時,發現孩子委屈的小眼神。

  孩子其實在犯錯後是知道自己的問題的,他們通常也會感覺到十分的內疚和自責。

  這時候如果家長還正在滔滔不絕的說孩子,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影響,讓孩子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記得有一期《爸爸去哪兒》節目中,面對生氣的陳小春,兒子連問三遍:“你可以不要生氣了嗎?”

  讓陳小春意識到自己對孩子過於嚴厲,這才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之後父子關係也更加親密。

別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尤其是這四句

  當孩子請求你不要再繼續罵他時,請冷靜下來,好好想想自己的做法是否有些過激,讓孩子感到害怕。

  “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餵養他們,而要引導他們。”

  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時候會比身體健康更值得關注,學會正確的引導孩子也是家長的一門必修課。

  在電視劇《熊爸熊寶》中老師就這樣對很少出席學校活動的爸爸這樣說道:“孩子犯錯,往往在於父母對他們的忽視。”

別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尤其是這四句

  請家長仔細聽聽孩子的話吧,別讓你的忽視毀了孩子一生。

  下次孩子再說這四句話時,請及時滿足TA,讓TA在一個身心健康的環境下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