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大西洲“致敬生命”人類數字化身公益項目,用影像與虔誠,向生命致敬。

中山市的業界同仁都戲稱朱立剛為“音樂的金牌教練”。

這位已經67歲的長者,五十餘載前在困苦的生活環境裡偶與音樂結緣,原只為打發失學後的寂寞,沒想到卻因此對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以致不棄不離、終生相伴。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朱立剛老師即興演奏二胡


如今他儘管已步入古稀之年,卻依舊走在音樂追夢的路上。

緣結音樂,改變命運


朱立剛1952年出生於河南省潢川縣,家中七兄弟,他是老小。童年時家中正陷於窮困潦倒之中。其父朱儀之抗戰時曾任國軍中校,參加過淞滬會戰,解放後被劃為四類分子,屬於被管制對象。平時無以為生,靠在街邊代寫書信、租小人書、春節時寫對聯賣,賺點小錢聊補家用。母親楊芳林則從一位一直照顧家庭與孩子的家庭婦女變身為紡織女工,進了潢川針織廠,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2009年,朱立剛老師在中央電視臺音樂廳登臺指揮


和所有從那個特殊年代走過來的同齡人一樣,童年的困苦讓朱立剛至今仍記憶猶新。“我一天到晚就感覺到肚子餓,家裡連個像樣的被子都沒有,夜裡睡覺時我經常會從破被套的棉絮洞裡鑽出來…”為了禦寒,母親用舊棉襖給他改制了一個棉袍子穿,還經常被同學們嘲笑為小地主羔子。

母親楊芳林雖然沒有文化,但她堅毅樂觀的性格和深入骨髓的中華傳統道德和價值觀,一直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朱家兄弟。“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不準乞討、不準偷竊、不準抄襲是母親對他們的嚴格要求;各類“窮秀才中狀元”的勵志故事,是激勵他們樂觀向上的心靈雞湯。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母親楊芳林樸素的教育觀念留給孩子們不可磨滅的力量


“三年大饑荒的時候真的太苦了,我媽經常自己吃糠,省下糧食給我們吃。有次我爸說沒錢交學雜費,不讓我上學了,讓我挎籃上街去賣油條。我媽死活不肯,跟爸大吵了一架,說寧願自己餓死累死,也要讓孩子們讀書”。“耕讀傳家”是朱家的家訓,他母親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孩子只要好好讀書,將來總有出頭的日子。正是母親的執著信念給年幼的朱立剛播下了一顆堅持求學的種子。

朱立剛的大哥在解放前公費考上了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後因成績優秀留校擔任化學教師。他不僅專業出色,還頗具音樂天賦,二胡、小提琴都拉得相當不錯,曾擔任西北農學院文工團的團長。因家庭出身不好,他在工作中一向謹小慎微,在反右派運動中得以平安度過。但在1958年“向黨交心”運動中,他因檢討曾認為讓大學教師下鄉掃盲有點大材小用,抱怨鄉下蚊子多等問題,被批判為對抗掃盲運動;再聯繫上幾年前學校幾個青年教師聽收音機時誤收敵臺(早已結論沒事);加上出身不好,結果打成“階級異己份子”被學校開除公職。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朱立剛老師佩戴VR設備,體驗“時空穿越”之旅


那個年代,因政治原因被開除是一件極慘的事情。他大哥有點書呆子氣,人情世故欠缺,回家後雖有滿腹知識卻無用武之地,也找不到新工作。為了生計四處奔波,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曾經有一段他大哥也在街邊租小人書餬口,他坐在書攤邊專注地看什麼微積分之類的書,小人書被別人偷走了也不知道。賦閒無聊時就靠拉琴來打發時光;到了文革時又被下放到農村放牛,對他來說那倒也算是一件好事,吃了上頓不用發愁下一頓了。

朱立剛上小學時一向成績優秀,不僅班級排名第一,更是全校著名的學習標兵。他也很有音樂天賦,“有一次音樂考試,好像是三年級,唱快樂的節日這首歌。老師叫楊慧民,他把我拉到臺上告訴全班同學,這就是100分,你們誰唱到這樣我就給他100分。”但在那個特殊年代,他卻因家庭出身不好沒被初中錄取,那是1964年。得知以後再也不能上學時,朱立剛大哭了一場,專門跑到縣一中校門口看了又看,學校大門上貼著一副對聯,上聯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下聯是“學校為貧下中農子弟開門”,橫批“興無滅資”。他至今記憶猶新。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朱立剛自小就頗具音樂天賦


就這樣,小學畢業後只有12歲的朱立剛終日無所事事,在大哥的琴聲薰陶下,喜愛上了二胡和小提琴,通過刻苦不懈的練習,很快就成為了縣城有名的小樂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各地掀起了組織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活動。儘管出身不好,但因是縣裡最好的樂手,朱立剛還是被宣傳隊招去了,是樂隊的“頭把弦”。1969年,在全國上下“滿懷豪情迎九大”的口號聲中,宣傳隊的排練演出日益頻繁,這些活動都大大提升了他在小縣城的知名度,也讓他躲過了知識青年大下放運動。九大結束後宣傳隊解散了,朱立剛被分配到工廠去當工人。在最高指示“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的文革時期,那是很令人羨慕的工作啊。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致敬生命訪公益訪談進行中,公益小組採用VR全景設備記錄朱立剛長者的生命故事


“我因為會拉琴做了工人。我三哥也是會拉琴改變了命運”。朱立剛的三哥受大哥的影響,二胡小提琴也拉得很好,1956年報名支邊到新疆建設兵團,因為琴拉得好被分配在師政治部文工團,而同去的八九百人中沒有分配到連隊種地的幸運兒只有兩人,另外一個是會畫畫的。“有一技之長不錯啊,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得上。技多不壓身啊!”

求學不止,圓人生夢


1969年,十七歲的朱立剛在潢川算是正式參加工作。

從骨角工藝廠到織染廠,先後做過鑄工、車工、刨工、鉗工、製圖。“在廠裡,你只要有能力,哪怕出身不好,別人照樣高看你一眼”。在工廠的八年裡,朱立剛經常向已經大學畢業的四哥請教文化知識,用以解決工作中的問題。通過勤學鑽研,他成為機修車間年輕的工人技術員,這使他獲得了經常去外地出差學習的機會。“我們廠是小廠,有些生產設備上級不給配,我們就到大廠去照葫蘆畫瓢的仿造,測量別人的設備並畫好圖紙,回來加工零件再裝配好,以供生產使用。廠裡就是我會機械製圖,因此很受重用”。知識就是力量,朱立剛在生活中逐步認識到這個道理,並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樂趣。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1973-1977年,朱立剛(前排左一)在潢川機染廠機修車間負責機械製圖


在工廠工作期間,他從未間斷過音樂學習。為了不擾民,他每天早上5點起床,騎自行車到廠裡車間去練琴,7點早餐,7點半上班。八年堅持、風雨無阻。出差學習到外地時仍琴不離身,四處拜師訪友、學習交流;又自學作曲,文革期間就有歌曲作品發表。期間有些大工廠、部隊文工團慕名曾想要他,終因出身問題沒有結果。

1977年,文革結束後恢復高考,僅有小學畢業的朱立剛果斷報名參加,揭榜後成績赫然名列信陽地區音樂考生第一名。但因77年的高考決定非常倉促(鄧小平8月復職,10月下旬宣佈恢復高考,12月中旬就考試),各省自行組織考試和招生、政策不統一、也不公開。河南省到錄取時才規定:凡超過25週歲的人,要比不超齡的人高100分預選(滿分僅400分);唯一招收音樂本科的開封師院(今河南大學)又內部規定:報考器樂的考生錄取年齡限制在22週歲以下。儘管已達到超100分的預選成績,朱立剛仍痛失本科錄取,最後被一個熟識的老師錄取到了信陽師範音樂專業(中師)。(後因眾多超齡考生抗議,河南到78級錄取時就平等對待了。)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1978年,朱立剛上學期間兼任學校二胡課教師


入校學習3個月後,朱立剛就被學校聘為代課教師,給自己所在的音樂班上課,開始了既做學生又做老師的雙重學習生活。

1980年,朱立剛畢業後被分配到家鄉潢川師範教學。由於不滿足於自身的中專學歷,他抓住每一個學習機會繼續深造。1982年,中國首次開辦廣播電視大學,朱立剛以信陽地區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河南電大中文系,經過3年業餘學習,於1985年畢業,畢業論文被評優秀而發表。在電大學習期間,河南省於1984年舉辦首屆中學音樂教師學歷培訓班,他又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安陽師專音樂系,脫產學習2年,於1986年畢業。1988年河南大學音樂系招收首批師範音樂教師本科成人班,他又以優異成績考入,於1991年畢業。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從信陽師範音樂專業畢業後,朱立剛開啟了他的教職生涯


兩年中專、三年電大,再到兩年音樂專科,三年音樂本科,就這樣,文革結束後已經25歲的朱立剛抓緊機會補上了10年學。“我在社會實踐中深深體會到‘知識就是力量’的內涵。以前我沒機會讀書,所以當機會在我面前經過時,我要努力抓住它。我想取得文憑,但我更珍惜學習機會,我希望學到更多知識。每門功課我都很認真地去學,並能考高分,我真正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他的十年求學更像圓夢,為了追求知識,他甘做一個追夢人。“雖然別人當我是知識分子,其實我只能算個半拉子,數理化和外語都很難補上的。真羨慕現在孩子們的學習條件!”

在訪談中,朱老師深深感謝母親的教育,作為一位勞苦的家庭婦女,不管環境多麼惡劣,始終不屈不撓,堅持向孩子傳遞正能量,播撒希望的種子,培養了他們正確的價值觀,留給他們受益終身的力量。

南“漂”香山,一展才華


1992年,河南省新辦了藝術師範,校址在漯河市,當時在全省師範教師中選拔專業帶頭人。朱立剛成功應聘,被委任為音樂專業主任,教務科副科長(學校只有音樂和美術兩個專業)。為了新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他又付出了辛勤的努力,短短几年,學校就成為全國最大的藝術師範,畢業生成了各校的搶手貨,學校還經常受到省教委和國家教委領導的表彰。此時的朱立剛可謂一帆風順。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1995年,中山市教育局人事科周科長到河南招攬人才。周熱情地邀請朱立剛和同事朱東黎(時為藝術師範音樂副主任,現為中山市舞協主席)到中山看一看,承諾幫他們報銷路費食宿。“好,你們就留下來;不好,你們就當旅遊!”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1995年朱立剛與妻子一起調到廣東中山師範工作


“當時真沒考慮過來中山”,朱立剛坦言。但到中山“遊覽”一趟之後,他們被這座沿海城市的快速發展和中山師範美麗的校園所打動,妻子仝卉作為“音樂同行”,也喜歡上了這座城市。於是朱立剛和朱東黎兩家拖家帶口,從遙遠的黃河岸邊,“漂”到了偉人故里,開始了各自的藝術道路。

到了中山師範後,朱立剛做起了一名普通教師,後又擔任科組長。中山師範是個五年制大專畢業的學校,音樂課屬於主科,當時廣東省每兩年舉行一次全省中師文藝匯演,每校出聲樂、器樂、舞蹈各一個集體節目參賽,實際上就是各校音樂教學水平大檢閱。而中山師範當時的成績比較靠後的。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1999年,朱立剛與其任教的二胡隊學生


通過調查研究,朱立剛分析了本校和全省中師教學現狀,做出了打牢基礎、尋找新突破口的戰略調整。在領導支持和全體教師的努力下,學校的音樂教學水平迅速地提高,到2000年第六屆中師文藝匯演時,在參加普師組40多個師範的競爭中,中山師範的三個節目一舉取得了兩個第一名、一個三等獎的全省最好成績。朱立剛創作並指揮的輕音樂合奏《高音風情》獲得普師組器樂大合奏第一名和優秀創作獎。

2000年師範轉製為普通高中,改名為中山實驗高中。他建議學校辦起了藝術特長班,擔負起藝術高考的教學任務。在藝術高考中,全省有個慣例:學生考前半年必須到廣州培訓,找高校專業老師上課。中山實驗高中首先打破這一慣例,堅持在校培養,而且成績不俗。多年來,實驗高中音樂班在術科高考中幾乎一直保持100%的本科、40%左右的重點上線率,既減輕了學生經濟負擔,也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考音樂、上實驗”已成為中山市音樂考生的共識。

追夢不止,音樂一生


隨著工作環境的變化,朱立剛的專業方向也在不斷地調整。年輕時他夢想成為二胡演奏家。1979年,他作曲並演奏的二胡獨奏曲《送郎當紅軍》就由“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他還在“河南省首屆民樂電視大獎賽”上獲得第六名的好成績。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2000年,朱立剛指揮中山合唱團在中山首開專場合唱音樂會


成為教師後,他將學習重點放在了理論作曲方面。八十年代後期,合唱活動逐漸在中國恢復,他敏銳地感覺到合唱活動將會在中國獲得飛快地發展,於是深入研究合唱指揮藝術,並一直堅持到今天。

從河南到廣東,從藝術師範的專業主任到中山實驗高中的普通教師,當被問到 “遠離家鄉來中山後您是否後悔過”的問題時,朱老師坦言,“過去我手下好多老師現在都評為正教授了,但是我沒有心理不平衡,也不後悔,因為我到廣東收穫到了許多在家鄉收穫不到的東西。一個人不能什麼都通吃,否則會噎壞的。”

在朱老師看來,寶貴的藝術實踐機會是到廣東後最大的收穫。“表演藝術就是要臺上見,理論上學得再多,沒有舞臺實踐也是不行的。我們在學校搞合唱隊,就是給學生搭建一個實踐的平臺…,我作為指揮,也需要大量藝術實踐,每一次參加全國比賽都是我難得的學習機會。”

由於他有著紮實的作曲功底,又堅持不懈地進行學習和實踐,最終成為省內外著名的合唱指揮家,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2009年,朱立剛老師獲全國優秀指揮金獎


眾所周知,指揮是一個合唱團的靈魂。朱立剛先後擔任過中山市合唱團、中山市教師合唱團、中山市警官合唱團、小欖鎮合唱團、三鄉鎮合唱團、實驗高中合唱團等多個團隊的指揮,獲得國際、國內及省級以上金獎數十次,被業內人士譽為“金牌教練”。他帶領的中山實驗高中學生合唱團,已成為國內公認的一流學校合唱團、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得第一名,也成為中山市的文化名片。實驗高中以前沒有初中部,合唱團僅由高一、高二學生組成,每年9月份都要重新組團(三年級學生因準備高考要退團、一年級新生開始加入)。他能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將合唱團訓練到如此水平,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這都得益於朱立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而積累的豐富經驗。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2007年,朱立剛指揮三鄉鎮合唱團獲全國金獎


熱愛、勤奮與不懈堅持,讓朱立剛收穫了不俗的成績,兒子也在他的影響下走上了音樂道路。兒子朱星亮從喜愛音樂,到考取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後又在華南師大進修研究生。現在也專注於合唱指揮,在老爸退休後接過中山實驗中學的合唱團,成為一名音樂教師,並已經在全國大賽中獲得過幾次金獎。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退休後,朱立剛老師仍積極學習合唱指揮


自2012年退休到現在,朱立剛一直堅持在合唱舞臺上。目前他擔任好幾個合唱團的常任指揮,既有以音樂教師為主體的“中山市七彩虹合唱團”,也有市婦聯公益性質的“向陽花兒童合唱團”。七彩虹合唱團雖然是民間性質,被團員們戲稱為“三無團隊”(無上級領導、無掛靠單位、無資金資助),但其專業水平卻令專家們刮目相看。參加過幾次全國大賽均捧回金獎,其中一次第一名,一次第二名。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2018年朱立剛老師帶領中山市七彩虹合唱團再獲全國金獎


“其實我最希望的還是能在中山帶出一個高品質的童聲合唱團,這是我的一個夢想。目前要實現這個夢想還很不容易,它需要整個社會的合力才行。中山畢竟是一個小城市,童聲合唱的氛圍不太理想,當然只要我們大家努力去做,情況總會越來越好的。”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公益訪談進行到尾聲時,朱老師由衷地感慨:“音樂,第一,它是我的職業和飯碗;第二,它是我的精神食糧,沒有音樂的生活我會感到非常無聊;第三,它是我的終身伴侶,必定要陪伴我的一生。”

朱立剛:緣結二胡,情傾人生

大西洲公益團隊與朱立剛老師及其家人合影


生命是一場修行,在得道者那裡,時間在他身上被成倍地延長、展開。朱立剛長者腳踏實地、始終持續學習探索的精神深深激勵著我們。公益在繼續,長者的精神也將一直延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