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收破爛撿到一寶貝,用來拴狗尾巴,得知是國寶後死活不願上交

前言

中國傳承五千年,有著無數凝聚著老祖宗心血之物,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的便是各朝各代遺留下來的文物。文物不僅在於其用料做工上的珍貴性,更在於人們可以通過文物來了解當時環境下的工藝與時代文化,加之文物的不可替代性與不可複製性,也讓文物隨著時間的沉澱與歲月的流逝變得更加的珍貴。

老人收破爛撿到一寶貝,用來拴狗尾巴,得知是國寶後死活不願上交

01

在我國,發現文物的手段除了挖掘出了古墓,便多數是來源於民間了,其中從垃圾堆扒拉出來的文物最多。這並不是人們對文物的不尊重,而是很少有人能夠發現文物,能夠知道這就是文物。新中國成立之後,國民經濟依然發展緩慢,經濟落後成為不爭的事實。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更是常事,物資緊缺,經濟落後等等,都讓鐵、銅等東西成為當時的珍貴物品,時常會有人拿著廢鐵去垃圾站變賣,以求換取錢財。

做工再精良,用量再考究的文物,在經過單歲月的侵蝕後,終究還是會在其珍貴的表面上留下些許痕跡,比如說精美絕倫的金印就有可能會變成一坨什麼都不是的破銅爛鐵。也正是如此,很多文物也就被當成了廢棄物,進了垃圾回收站。

老人收破爛撿到一寶貝,用來拴狗尾巴,得知是國寶後死活不願上交

02

比如這位老人手中的金印便經歷了這樣的遭遇。七十年代,在人們還徘徊於溫飽線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就憑藉自己獨特的經商頭腦在當地開起了一家廢品站,日子是過得紅紅火火。他依靠著每日從百姓手中收到的廢鐵等物品攢了不少的銀子。一次,一位村民隨手拿著一個銅疙瘩便來到了老頭的廢品站,東西體積不大,但拿在手上卻十分有分量。老頭一如往常的收了這廢品,原本只想轉手一賣,當個二道販子,卻不經意間看見了銅疙瘩上的古文。

老人收破爛撿到一寶貝,用來拴狗尾巴,得知是國寶後死活不願上交

雖說不認字,但瞧著還是十分得趣,加之當時社會環境下孩子的玩具十分稀少,老頭便想著將這個銅疙瘩用線套起來,栓在小狗的尾巴上,讓銅疙瘩在地上摩擦出的聲音淡來逗自己的小孫子玩兒。這只是生活的一個小插曲,老頭並沒有多想。直到他在哈爾濱大學歷史系讀書的外甥女王姝穎回家來,才正式揭開了這個銅疙瘩的神秘面紗。

外甥女回來當天,她便看出這個套在小狗尾巴上的物件不同尋常。但因為自己畢竟沒有太多經驗,也不敢隨意下結論。老頭想著,既然外甥女說這個東西不同尋常,那可能真就不一樣。畢竟,外甥女可是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大學生,見識廣。

老人收破爛撿到一寶貝,用來拴狗尾巴,得知是國寶後死活不願上交

03

為了弄明白這到底是個什麼物件,王姝穎便在徵求了老頭的同意後,帶著銅疙瘩回到了學校,找到了自己的老師張泰湘,請求為自己解惑。老師看著銅疙瘩上寫著的九疊篆字震驚了,立馬拿著東西到了哈爾濱文物局,邀請專家鑑定。

經鑑定,這是完顏阿骨打時期的官印,不是什麼銅疙瘩而是金子做的,被稱為“迷裡迭河謀克之印”。一直以來,我們對金代歷史所知並不多,因此這枚金印的發現將會是我國對金代歷史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文物局希望,這枚金印老頭能夠無償捐獻給國家,以便研究。然而,本對這個銅疙瘩並不怎麼看重的老頭,在得知是珍貴的國寶之後,便說什麼都不肯拿出來,準備將其當做是傳家之寶。為此,文物局只得不停的做工作。文物局的態度讓老頭十分感動,從最初的希望國家能出錢向自己購買,到最後就變成了無償捐獻給國家。

老人收破爛撿到一寶貝,用來拴狗尾巴,得知是國寶後死活不願上交

結語

文物誰能不愛,價值連城的東西誰會不想要。老頭也不例外,依然有著自己的私心,這並不讓人意外,真正讓人意外的還是他最後的決定,即便知曉寶貝將一去不復返,但依然選擇了捐出給國家,讓國家搞研究,還是讓人敬佩。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於今日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