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定生而不凡的“那羅延”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這首曲子名叫《玉樹後庭花》,常被後人稱作“亡國之音”。這是南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後主與嬪妃們的唱和之作。陳後主不理朝政,日日夜夜沉湎於聲色。不久,陳後主的江山,就如那花期短暫的後庭花一般凋零破碎了。

註定生而不凡的“那羅延”


此前的三百多年,類似的亡國之音一直在南北大地上吟唱,這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在北方,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期間“五胡十六國”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短的只存在過八年。在南方,朝代更迭也同樣頻繁。

滾滾長江水,目睹著這些割據政權的興亡離合和人民的深重苦難。然而,統一是歷史的趨勢,是政治的需要、經濟的要求、文化的嚮往、人民的渴望。但此時的南朝,由於政治腐朽昏庸,無心統一;北朝則受遊牧民族的牽制,無力統一。山河分裂,天下猶如一盤亂棋。那麼,如何破解這個三百多年來無法解開的困局呢?破解這個困局的棋子,沒有落在南朝的政治中心建康,也沒有落在北魏的政治中心洛陽,而是落在了一片荒涼苦寒之地。

“王氣所聚”的武川鎮。位於大青山北麓的土城梁村,距離呼和浩特市西北二十五公里。往北,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再往北,就是荒涼寂寥的大漠。誰能想到,這一段段靜默的黃土梁所懷抱的,曾經是北魏的軍事要塞——武川鎮。後人感嘆武川鎮乃“王氣所聚”,因為在這個區區彈丸之地,先後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左右了中國三百多年的歷史。

傳說當時有一個術士,他在武川鎮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相書似乎出現了巨大的問題。按照相書上的面相,在大街上或小的衙門當中,他滿目所見都是帝王將相。這是怎麼回事?這是不可能的。回來之後他就把相書燒掉了。這個傳說完全是附會,但是六鎮當中確實出現了一大批影響整個中國以後歷史的政治領袖和軍事領袖。


註定生而不凡的“那羅延”

武川鎮遺蹟


天興元年(398年),北魏佔領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區,這個由遊牧民族拓跋鮮卑建立的政權,將國都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為了抵抗北部遊牧民族柔然的攻擊,拱衛平城,北魏在長城沿線設立了一系列軍鎮,其中有六個最為重要,除武川鎮外,另外五個分別是:沃野、懷朔、撫冥、柔玄、懷荒,這就是著名的北方六鎮。

北魏抵抗柔然的軍事主力集中在北方六鎮。六鎮軍將多由拓跋氏貴戚賢臣充任,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雖然遠離政治核心,仕途卻不受影響,且常被特別提拔,因此,“當時人物,忻慕為之”。

然而,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至洛陽後,北方六鎮的地位一落千丈。鎮守邊疆的勇士們逐漸被遺忘,成為孝文帝漢化政策的棄兒。空間的距離擴大了政治身份的差距,“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流連於繁華富庶的中原,誰會想到那荒涼苦寒的邊塞?六鎮的軍將不但失去了往日的榮耀,鎮兵鎮民們甚至被歸入了賤民的行列。

六鎮集團的鎮守者原來是最高貴的士人,現在他們被視為最低賤的軍人。因此,下層軍將就縱酒高歌,結成了義父、義兄、義子的關係。這樣一種強固的集團,在面臨淪為社會底層的強大壓力的時候,所激起來的反彈、所表現出來的團結,是當時任何集團也比不了的。

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牢固的家族關係,再加上聚積已久的怨氣,使北方六鎮這片重要的衛戍之地逐漸演變為北魏最不安定的地區。正光五年(524年)三月,因沃野鎮下轄的一個高闕戍戍主對下屬苛刻,鎮民破六韓拔陵聚眾起義,殺戍主,並且攻佔了沃野鎮,揭開了六鎮大起義的序幕。很快,戰火席捲了北方六鎮。六鎮軍人集團乘勢起兵,經過一系列的軍閥混戰之後,來自懷朔鎮的高歡和來自武川鎮的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運,這兩位並世梟雄,最終將北魏分割為東魏和西魏兩個相互對峙的政權。北魏的分裂進一步削弱了北方的力量,再加上塞外擊破柔然而新興的突厥,連同無所作為的南朝,使中國陷入更為混亂的政治割據中,國家統一的前途更加渺茫。

歷史在黑暗中繼續蝸行摸索,它在呼喚一個強勢人物,一個真正能夠一統天下的君主。

楊堅崛起——關隴集團登上了歷史舞臺。西魏大統七年、東魏興和三年(541年)六月十三日的一個深夜,一聲響亮的啼哭在西魏馮翊城(又稱同州)中響起,同州刺史楊忠的夫人呂氏誕下了一個健壯的嬰兒,他,就是後來的隋文帝楊堅。

註定生而不凡的“那羅延”


就在這天晚上,一位名叫智仙的尼姑特地從山西渡過黃河,星夜兼程來到同州,求見楊堅的父親楊忠。她告訴楊忠:“此兒大有來歷,不可養於俗人之家。”楊忠相信了這位素昧平生的僧尼,決定把自家宅院闢為尼寺,將兒子交給智仙撫育。

楊堅家族從五代祖開始就世代在武川鎮為武將,到了楊堅的父親楊忠這一代家族開始興盛起來。楊忠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身材魁梧、武藝絕倫、見識深遠。他隨著宇文泰到了關西,在對東魏的戰爭中功勳卓著,成了宇文泰手下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將領,被封為隋國公。為什麼楊堅建立的王朝叫隋朝呢?這個“隋”就是從這來的。楊堅就出身在這麼一個顯赫的家族裡。

由於楊忠常年跟隨宇文泰征戰在外,楊堅的青少年時期大多是與智仙一起度過的,智仙還給楊堅取了個非常佛教化的小名——那羅延,意為“金剛力士”。歷史已經無從探究智仙的具體來歷,但她卻對楊堅的一生影響巨大,將楊堅真正歷練成為一個勇猛精進、剛毅沉著的金剛力士。一代梟雄宇文泰曾誇讚楊堅:“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

在楊堅的成長歲月裡,西魏和東魏的戰爭一直沒有間斷,大規模的戰役就有五次,在一系列的拉鋸戰中,戰爭的天平逐漸倒向西魏。事實上,在與東魏高歡集團對峙之初,侷促於關中一隅的西魏宇文泰集團並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尤其是在武力上,根本就不具有與高歡相抗衡的能力。因為經過六鎮起義洗禮的鮮卑武裝,有二十多萬都歸入了高歡的麾下,而宇文泰所統領的軍隊不過區區一萬人。由於宇文泰武川軍人集團實力較弱,特別是其中的鮮卑軍隊人數很少,要穩定關中地區的統治秩序,並與高歡集團相抗衡,他們就必須依靠關中本地的漢人豪強。為了將此前互不統屬的軍隊與鄉兵進行整編,從西魏大統九年(543年)開始,宇文泰開始著手軍制改革,“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一些漢人豪族相繼率領鄉兵歸附宇文泰。到了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宇文泰終於完成了對府兵制的建設,將此前一盤散沙的地方武裝打造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的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