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林彪發了狠:丟了陣地,先殺四條腿的,後殺兩條腿的

深夜,在鄭家屯西停留的一節列車車廂裡還有油燈的燈芯在“噼啪”作響,在昏暗的燈光下,一個瘦小的身影正靜靜地坐在桌邊,眼睛緊緊地盯著懸掛在車廂上的地圖,一顆顆炒黃豆慢慢地從手中放進嘴裡,炒黃豆是什麼味道他可能並無意去咀嚼品嚐,這只是個習慣。此人正是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代號101。此時在他身旁的是東北野戰軍的政委羅榮桓,代號102,正揮舞著電報紙在低聲嘀咕:“101,部隊已經按照攻打錦州的計劃展開,我認為攻打錦州還是比較有把握的,此時回師打長春實乃下策。我們不要等軍委回電了,重新表態,說明我們仍然堅持打錦州。”

這一仗,林彪發了狠:丟了陣地,先殺四條腿的,後殺兩條腿的

林彪不易覺察地皺了皺眉頭,對這個政委他是基本滿意的——大事小事瑣事一手包、脾氣溫和好相處、做人低調從不出風頭搶鏡頭、又不愛爭權力奪利益,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作為一個部隊的政治委員,都是極為出色的。只是,在作戰問題上,心高氣傲的林彪不愛聽人嘮叨。

到底是打錦州還是打長春,對林彪來說是個問題。

突然,林彪低低地喊了聲:“劉亞樓。”

“到。”

劉亞樓,東北野戰軍參謀長,代號103。他是個奇特的人,不管林彪喊他的聲音多輕、距離多遠,他總是能神奇地在第一時間出現。

“去錦州。”林彪嘴裡只吐出了三個字。言罷,他不再理會劉亞樓,他的眼睛死死地盯著地圖上的一個點。

林彪盯著的點,不是長春不是瀋陽不是錦州,而是塔山。

一,無奈的範漢傑

這一仗,林彪發了狠:丟了陣地,先殺四條腿的,後殺兩條腿的

1948年9月29日,東北野戰軍先後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遼寧省的綏中、興城,切斷了遼西走廊,完成了對錦州、義縣的包圍。10月1日,東北野戰軍開始進攻錦州外圍義縣,激戰4小時後,全殲盧浚泉的第93軍暫編第2師,佔領義縣。

10月5日,林彪擬定了總攻錦州和打援的具體作戰方案:以第2、第3縱隊和第6縱隊之第17師,以及炮兵縱隊主力和坦克營,組成北突擊集團,由第3縱隊司令員韓先楚指揮,由城北向南突擊;以第7、第9縱隊及一部分炮兵,組成南突擊集團,由第7縱隊司令員鄧華指揮,從城南向北突擊;以第8縱隊及第1縱隊炮兵團,組成東突擊集團,由第8縱隊司令員段蘇權指揮,從城東向西突擊;以第4、第11縱隊及2個獨立師位於打漁山、塔山和虹螺蜆一線,由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阻擊葫蘆島和錦西方向的援敵;以萬毅第5縱隊、黃永勝第6縱隊(欠第17師)、梁興初第10縱隊(附第1縱隊第3師),位於新民以西、以北地區,堵擊由瀋陽出援的敵“西進兵團”;李天佑率第1縱隊(欠第3師)位於錦州和塔山之間的高橋,作為戰役總預備隊,既可北攻錦州,也可南援塔山。

國民黨軍鎮守錦州的是陸軍中將範漢傑,此人也是一員能征慣戰的宿將,算得上是國軍中的一把好手。當年和日本人惡戰了幾場,解放戰爭開始後在山東又讓粟裕吃了幾個悶虧,現在東北危急蔣介石又派他坐鎮錦州,也算是委以重任了。不過現在在錦州,範漢傑的對手換成了林彪,而且東北野戰軍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東北的國民黨軍,裝備也相當好,此時對範漢傑來說已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不過這個範漢傑也有蹊蹺之處,塔山本來在他的掌握之中,而且他是贊同蔣介石東西對進的方案的,他卻棄守塔山,讓人不解。

二,貽誤戰機衛立煌,首鼠兩端侯鏡如

這一仗,林彪發了狠:丟了陣地,先殺四條腿的,後殺兩條腿的

在遼瀋戰役中國民黨軍有兩個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他們都是謎,一個是陸軍二級上將衛立煌。此人是國軍“五虎上將”之一,可謂聲名顯赫,然而1948年1月17日衛立煌接任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匪”總司令後,他的戰略卻開始讓人看不懂了。衛立煌認為東北局勢非常之差,應該在軍事上採取持重方針,一開始還好說,打不過林彪,惹不起躲得起嘛。衛立煌一直讓部隊躲在瀋陽等地,其他城市被圍被殲滅也不去救援,他說要先整訓軍隊,然後再執行他的“固點,連線,擴面”的戰略。可整訓來整訓去,也沒見衛立煌把部隊整訓完畢,東北倒是連連失地,國民黨只剩下長春、瀋陽、撫順、本溪、錦州、葫蘆島等幾個孤立據點了,瀋陽、長春的軍民補給全靠飛機運輸。蔣介石屢次命令他打通沈錦走廊,他都不執行。

1948年10月2日蔣介石飛抵瀋陽,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從華北和山東海運葫蘆島7個師(華北林偉儔的第62軍3個師、黃翔的第92軍1個師、羅奇的獨立第95師、煙臺王伯勳的第39軍2個師),加上葫蘆島闕漢騫的第54軍4個師,共計4個軍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華北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以瀋陽地區的5個軍11個師(潘裕昆的新1軍2個師、李濤的新6軍2個師、龍天武的新3軍3個師、向鳳武的第71軍3個師、鄭庭芨的第49軍1個師)和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指揮,準備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

結果“東進兵團”開始執行命令向塔山一線進攻了,而“西進兵團”由於衛立煌的阻撓非要去截斷東北野戰軍的補給線來個“圍魏救趙”,13日才到了彰武、15日才到了新立屯,同日錦州失守,結果即未能切斷東北野戰軍補給又沒能向攻錦的解放軍施加壓力,造成了東西對進事實上的破產。衛立煌號稱“名將”,其在東北近一年時間等於什麼都沒幹,最後更是由於他一再反對東進解錦州之圍而貽誤戰機導致全盤皆輸。

這一仗,林彪發了狠:丟了陣地,先殺四條腿的,後殺兩條腿的

另一個關鍵人物是陸軍中將侯鏡如,亦為神秘人物。此人經歷非常複雜,黃埔一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1931年與黨組織失去聯繫,從此在國民黨中平步青雲,歷任國民黨軍第三十軍三十師參謀長、第三十師八十九旅旅長。1935年4月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1937年任第九十一軍參謀長。抗戰後任國民黨軍第九十二軍二十一師師長,參加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棗宣會戰。1941年上半年,率部進攻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1943年4月,任九十二軍中將軍長、 蘇魯豫皖第四分區主任時,率部駐永城縣北牌集等地被日軍包圍,侯鏡如在王引河岸指揮部隊將敵擊退。抗日戰爭勝利後,兼任北平警備司令。1948年10月,侯鏡如升任第十七兵團司令官,奉命馳援錦州。

正是這個侯鏡如,在援錦之戰中表現奇異,屢次有散佈悲觀情緒、動搖軍心的言語,拖延時間、貽誤戰機的舉動,所以後人有猜測,此人是中共地下黨員。現在的史料沒有證據證明他是,中共亦不承認其黨員身份,但1947年起周恩來就指示安子文和侯鏡如聯繫,侯鏡如亦向中共做出過一些承諾。最起碼,遼瀋戰役開始前侯鏡如已是腳踩兩隻船的人了。

三,血戰塔山

戰鬥經過就簡略說說,主要看看裡面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先看兩軍的情況:東北野戰軍方面以吳克華、莫文驛的第4縱隊死守打漁山至白台山一線,賀晉年、陳仁麟指揮的第11縱隊和兩個獨立師防守白台山至虹螺山一線,組成了東起打漁山,中經塔山,西到白台山和虹螺山的塔山防線。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名義上有11個師,可到達前線時間不一,其中王伯勳第39軍兩個師到的太晚,沒派上用場,黃翔的第92軍1個師是侯鏡如的嫡系部隊,也沒怎麼用,實際投入戰鬥的就是闕漢騫的第54軍,林偉儔的第62軍和獨95師。

這一仗,林彪發了狠:丟了陣地,先殺四條腿的,後殺兩條腿的

1,此役東北野戰軍的指揮官是東野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他的防禦正面是從東自海邊西至虹螺蜆山下一線約20餘公里的地區。僅從這戰看程子華是相當聰明的,他堅決執行林彪命令裡要求的“作英勇頑強的攻勢防禦”,把部隊按梯次配置,三分之二在後,一線前沿只放三分之一。可見,程子華的作戰決心不是就地死守,而是準備用反衝擊來恢復防禦態勢,用反擊來恢復失去的陣地。這個決心是基於塔山的地形做出的,塔山這一線基本都是平原,沒什麼高地,最高點白台山海拔僅261米,一句話就是“易攻難守”。程子華要不要守?當然要守,他的想法就是:能守住那最好;如果前沿守不住也沒事,對我們來說此地難守,國民黨軍佔領了我們陣地後一樣難守,那就由我們反擊再打回去,始終在這一線和你們展開拉鋸戰,使得國民黨軍的時間和精力都耗在反覆拉鋸上。所以他的配置是前沿稍弱,縱深稍厚,預備隊很強。

2,國民黨54軍軍長闕漢鶱在10月10日率先發起進攻,要說這老闕確實立功心切啊,一眼看到東北野戰軍佈防有破綻,立馬直接開打,眼光倒是毒辣,此時4縱才趕到此地2天,工事尚未構築完畢。只是心黑了點,打法有問題,直接把3個師一線拉開就強攻,你倒是重點突破呀,也太把自己當回事了,以為憑自己3個師就能一線平推直接殺進去。而且他的軍其實戰術素養很有問題,炮火準備時間短也就罷了,還打不準,理由是拂曉天還黑看不清,其實是炮兵偵察兵標定座標能力差,炮兵射擊準頭也差,完全是個訓練水平不到家的問題。然後指揮中還出問題,沒有組織破障隊,步兵衝擊時被殘留的鐵絲網阻擋,即耽擱了時間又遭到大量殺傷。

但是就這麼種情況下,54軍還是攻下了打漁山陣地。不過沒有用,程子華的指導思想就是反擊反擊再反擊,傍晚又奪回了。

其實闕漢鶱如果不這麼著急,而是好好組織炮兵死命轟4縱尚未完全完工的野戰工事,再集中優勢兵力死打一個點,為後續的國民黨軍拿下一個橋頭堡,是完全能做到的,這樣接下來幾天4縱就難受了。

這一仗,林彪發了狠:丟了陣地,先殺四條腿的,後殺兩條腿的

3,闕漢鶱認為10日的戰鬥太過輕敵,導致準備工作不充分,晚間,他和下午趕來的戰地督察組組長羅奇商量後決定11日再戰。

闕漢鶱和羅奇商量後變聰明瞭很多,11日拂曉,他集中54軍和62軍的全部火炮對4縱陣地進行長時間的猛轟,然後,咳咳,然後還是像昨天一樣兵分三路對白台山,塔山堡,打漁山一線撲來。看來他認為今天加強了火力打擊力度,又加強了突擊兵力,沒有理由不成功。想法蠻好,只是不知道他想過沒,你加強了進攻力量,人家不會加強防禦力量嗎?昨天三個師沒突破,今天換五個師就一定成功了?只要闕漢鶱還是和昨天一樣把兵力平均使用,再加兩個師還是沒用的。

這裡講一下被人詬病的國民黨軍戰法,後世很多人說當時他們頑固的使用密集衝鋒的戰法而不知道改變所以敗了,甚至有人以此說不肯改變失敗戰術是侯鏡如是中共地下黨的證據之一。

我們看,當時進攻的正面寬度大約10公里多點,就這麼狹小的空間10多萬人在進行廝殺,間隔每百米得多少人?如果間隔3米一個人就得4000人。國民黨軍的戰法並沒有錯誤,隊形密集只是因為投入進攻的兵力多,這和後面要講到的馬其頓方陣是一個道理,用強有力的陣型,較厚的縱深來對一個點實施突破,突破成功後迅速展開構築厚實的底部。如果每次進攻以連規模的兵力投入,在這種寬闊的地形上一樣是活靶子,而且失去了突破能力,只有捱揍的份,每次都這樣就成了兵家大忌的“添油戰術”。

國民黨軍的戰術錯誤並不在於密集隊形,而在於在三個進攻方向都這麼打,試問能有多少兵力供你這麼打?這就導致了預備隊不足,你一梯隊、二梯隊、三梯隊輪番衝上去,辛辛苦苦打開了個口子,可預備隊沒了,被4縱一個反擊不是被趕出來就是被吃掉。這個錯誤一直在後幾天的戰鬥裡重複出現。同時這也告訴了我們另一點,就是國民黨軍的火炮、艦炮、空軍並沒有後世文學作品裡描寫說的那麼多那麼猛烈,這種打法本身就是在彌補遠程火力的不足。反過來,如果兩個方向牽制進攻,一個方向重點突破,在這個方向集結大量的預備隊,效果絕對比三個方向一起來強多了。

前面是第一個錯誤,第二個錯誤在於不搞夜戰,給了4縱修補工事的時間。闕漢鶱以為11日他進攻時力量變強了,可人家一晚上沒睡覺,都在那幹活,工事已經都加固過了。明知道對手弱點在於其野戰工事,還不組織一部分兵力分成數個組,輪流在夜間發動進攻,拼著不睡覺也不讓你們加夜班。只肯打老爺戰,不肯打苦力戰,想打贏是不現實的。

不過11日國民黨軍雖然沒能形成突破,4縱也一樣傷亡慘重。只是接著,4縱得到了份大禮。

這一仗,林彪發了狠:丟了陣地,先殺四條腿的,後殺兩條腿的

4,到了12日,塔山勝負最最關鍵的一天,最關鍵的一件事出現了。雙方放假,休息一天,今天過節。

這個是後人認為的侯鏡如是“匪諜”最重要的證據。只是有點牽強了,侯鏡如雖是指揮官,其實並不能真正指揮除了他嫡系92軍以外的部隊,54軍、62軍、獨立95師、暫62師打得還是比較賣力的。這時他只是腳踩兩隻船而已,“起義”的決心遠未下定,一直到平津戰役他都沒下這個決心。這個主意是羅奇出的,侯鏡如只是附和而已,要這樣說“匪諜”嫌疑,那羅奇更大。

我猜測當時的情況可能是這樣,要說54軍闕漢鶱和62軍林偉儔都沒認識到共軍一樣傷亡慘重那也太不把他們當人看了,估計羅奇說了大話,我的獨立95師有多厲害厲害云云,看獨95師怎麼拿下共軍。然後羅奇就說獨95師遠道趕來要先休息一天,同時讓連以上軍官看看地形熟悉下情況。按說完全可以54軍和62軍繼續進攻,95師邊看邊休息隨時準備上,可羅奇既然說了大話,闕漢鶱和林偉儔自然好生不爽,要休息索性大家一起休息,他們也不打。估計他們都沒聽過“最後五分鐘”理論,就算聽過此刻也裝忘記了。

就是因為12日沒打,給了4縱喘息之機,趁機修復了工事,還在陣前埋了地雷,防禦體系反而更牢固了。我一直認為,如果12日獨立95師投入戰鬥,國民黨軍繼續猛攻,4縱當天很可能頂不住。

侯鏡如的主要問題就是消極避戰,保存實力,11日晚他們開會定下的方案就是他授意他的參謀長張伯權做的,之前他就跟張伯權講過:“按我們目前的情況,對塔山、錦州是不能打進去,若打進去也出不來,如果不打進去還可以維持幾天。”張伯權弄出來的方案其實就一句話:集中兵力沿錦葫公路攻擊前進。其實倒過來可以理解為:一旦戰況不利,可以沿公路迅速撤退。

順便說句閒話,這個獨立95師號稱“趙子龍師”,一直是“華北剿總”的部隊,在華北戰場甚是威風,聶榮臻部在該師手上吃過好幾個虧,故有豪言:“從沒丟過一挺機關槍。”

這一仗,林彪發了狠:丟了陣地,先殺四條腿的,後殺兩條腿的

5,後面其實沒什麼好說的了,最好的機會已經沒了。接著的進攻一直是這個“趙子龍師”主攻,這個師也確實猛,特別是其軍官個個敢於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戰鬥精神、戰鬥作風都特別強悍。可是戰鬥過程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複,衝鋒--反擊--衝鋒--反擊,國民黨軍始終不能走出預備隊不足、無法及時跟進突破口這個怪圈。

可是就是這樣,在14日,塔山的陣地易手還是多達9次,此時,國民黨軍的戰車部隊還沒有到達呢。

程子華向林彪報告:戰鬥異常激烈,部隊傷亡很大。林彪沉吟半響才發出總攻錦州命令,並讓劉亞樓告訴程子華:“我只要塔山,不要聽傷亡數字。丟了塔山,先殺四條腿的,後殺兩條腿的。”(四條腿的即指騎馬的指揮官。)

如果有假設,12日獨立95師投入戰鬥,那麼李天佑做為預備隊的1縱2個師當天就得投入塔山戰鬥,勝負頗為難料。而且西進兵團同時也積極行動的話,林彪就會在東西兩線受到強大的壓力,範漢傑再做拼死一搏,遼瀋戰役第一階段的錦州之戰就說不清楚了;也許林彪能挺住,也許範漢傑能來個中心開花,配合兩線進攻,打破包圍。誰能說得清呢?

不過咱們不是來討論如果有假設到底誰能贏的,只要看到國民黨軍失誤多多就夠了,這足以說明塔山阻擊戰是一場沒有把握的戰鬥,屬於“戰而求勝”而非“先勝後戰”,這就夠了。打錦州風險太大,能打贏三分之一是運氣、三分之一是國軍太爛,三分之一靠塔山。遼瀋戰役錦州階段絕不是包圍殲滅戰的好的教材,太容易誤導人,以林彪的軍事天才尚不能完全把握住戰場局勢,讓後人去學這個戰例會讓人們以為包圍殲滅很簡單,造成眼高手低,會害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