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當你學會了閱讀一塊石頭,就會頓悟原來詩和遠方並不遙遠,小小的石頭上就有醉人的山川和廣袤的草原;當你懂得了欣賞一塊石頭,就會明白如何去擁抱和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欣賞石頭的傳統,宋代文學家蘇軾就曾經在其詩中提到賞石“試觀煙雲三峰外,都在靈仙一掌間”。將一塊塊石頭陳列於庭院或點綴於案頭總能讓人遐想凝思,靈感迸發,其小中見大、坐地神遊的玩石情趣,更是讓歷代文人將一塊塊石頭視為“雋友”或“亦師亦友”,為石頭而瘋狂,明代文徵明也曾感嘆“癖在泉石終難醫”。

近日,國內首次由公立博物館舉辦的傳統賞石實物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聚焦傳統賞石及文人心跡。這些“石頭”與文人之間有怎樣的關係?我們又該如何欣賞這些“石頭”之美?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祥雲石,昆石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展覽現場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為一塊“石頭”瘋狂千年

文人賞石不僅僅是在享受石頭形態之美,更是文人以石喻己,石即是己,己更像石,在難分彼此中寄託了文人無限的思緒與情感。目前公認文人賞石開始成為風氣是在唐代,從唐詩中大量詠石詩歌就可以判斷,像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所寫:“則三山五嶽,百洞千壑,爾縷簇縮,盡在期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唐 閻立本《職貢圖》卷(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詠石詩歌外,一些傳世的繪畫作品也可作為唐代賞石風氣初現的直觀證據,比如唐朝畫家閻立本的《職貢圖》中描繪了當時南洋三國使節手捧奇珍異寶前來中土朝貢,其中就有手捧奇石者,可作為小型賞石出現的證據。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宋徽宗 《祥龍石圖》絹本 縱53.8釐米,橫127.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賞石才真正躋身珍玩之列,得到文人士大夫普遍的追捧。宋徽宗趙佶,蘇軾、米芾等文人的參與對中國傳統賞石文化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如宋徽宗曾勞師動眾建艮嶽,在江浙一帶大肆搜掠奇花異石,甚至為了一塊巨石不惜拆毀城門;蘇東坡寫過《怪石供》,還畫過《枯木怪石圖》;被稱作“石聖”的米芾愛石成癖,“米芾拜石”的典故成為了千百年來的佳話,其總結的“相石四法”——“瘦、皺、透、漏”更是被視為品評賞石優劣的標準。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宋 蘇東坡 《枯木怪石圖》

成交價:4.6億港元

2018年佳士得香港秋拍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的全盛時期,達到了“無園不疊石,無石不成園”的瘋狂程度。明代文徵明的《真賞齋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右側的一組太湖石,展現出一片蘊藉清幽的天地。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明 文徵明 《真賞齋圖》 ,上海博物館藏

賞石自然、堅貞、孤介、沉穩、恆久之精神,是文人最好的寫照。延續千年石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創作,借石抒懷。當今許多著名的藝術家也有收藏好石的愛好,他們從石頭千變萬化的孔洞中找到了特殊的創作靈感。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周春芽《石頭系列——與石頭連接的樹》

成交價:3252.5萬港元

2019年佳士得香港春拍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展望《假山石 第94號》

成交價:175萬港元

2018年佳士得香港秋拍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徐累《硯山》

成交價:292萬港元

2016年佳士得香港春拍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與一塊普通的石頭有何不同?

對古石的鑑別可以通過石表(包漿)、木座和銘文三方面來識別;對古石的欣賞則是依託“相石四法”。據《雲林石譜》中記載,古石有116 種,因為存世的古石並不多,我們現在能對上號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中,

最受收藏者關注的是“四大名石”——靈璧石、英石、太湖石和昆石。今天,AB君就借上博展出的賞石實物向大家介紹。

靈璧石產於安徽靈璧,被譽為“天下第一石”,其清潤秀奇,氣韻蒼古,是歷代文人的最愛,宋人戴復古以“靈璧一峰天下奇,體勢雄偉身巍巍”的詩句來描寫靈璧石的氣勢。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三峰伴月”研山,靈璧石,連座高32釐米,長29釐米,寬9釐米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項子京”銘研山,靈璧石,連座高32釐米,長30釐米,寬13釐米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小九華”研山 靈璧石

古代英石產於廣東英德,當地雨水充沛,山岩被雨水長期溶蝕、風化而成。存世古代英石較多,英石是“瘦”“皺”的典型。英石的硬度不如靈璧石,但外形嶙峋多變,看上去小中見大,如萬壑千巖。清陳洪苑曾有“非玉非金音韻清,不雕不刻胸懷透”的詩句描述英石。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襄陽無語”銘硯山,英石,連座高30 釐米,長22 釐米,寬18 釐米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逸雲峰,英石,連座高22釐米,長15釐米,寬17釐米

太湖石原指產於江蘇太湖,被湖水沖蝕的灰色水石,是“瘦、皺、漏、透”的典範,是園林石的首選。但因石體較大,並不適於文房收藏,所以現有的真正出於太湖的文房古石並不多見,而太湖石成了玲瓏湖石的總稱。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疏風漏月,太湖石,連座高57釐米,長39釐米,寬20釐米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白皺雲,太湖石,連座高48釐米,長26釐米,寬16釐米

昆石產於江蘇崑山,系石英脈在石洞中長成的晶簇體,玲瓏晶瑩, 潔白如雪。昆石自南宋起就有收藏,南宋詩人陸游用“一拳突兀千金值”來描述昆石的奇和貴。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研山人”銘研山,昆石,連座高39釐米,長24釐米,寬10釐米

除了“相石四法”外,在古石欣賞中,還要關注古石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如漢昆明石,雖然石上並無銘記,但在收藏此石二百四十多年的淄川李氏家族之《李氏宗譜·世保錄》上記載了宋人王定國、元人張養浩、明人王象春、孫承澤等歷代名人雅士的題詠詩文,均言此石為漢武帝時,於長安附近挖昆明池所得,因有“宜男”之奇,遂為歷代所寶。然而,如果沒有歷代文人的詩文, 這就只是一方普通的石頭。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昆明石(一名“宜男石”),陝西石,連座高40釐米,長42釐米,寬20釐米

最後回到上博的展覽“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該展共展出各類供石和仿石清供78件,分“慕古追邈——追尋古石之路”、“採瑰第品——供石的識別與欣賞”、“模形範質——有趣的仿石清供”三個板塊展出。此外,上博還從館藏中挑選了清高鳳翰銘“小方壺”石與吳湖帆繪《小方壺石圖軸》,以及明陳洪綬、藍瑛、清惲壽平、高鳳翰諸家繪製的賞石主題畫作,與該批文房供石同時展出。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清高鳳翰銘“小方壺”石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吳湖帆配畫《宋坑小方壺石圖軸》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銅渣山子,清,連座高34釐米,長18釐米,寬9釐米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青州歸石,青州石,連座高36釐米,長30釐米,寬14釐米

如果您對賞石文化感興趣,這次上博的展覽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機會。如果您能去到上海,不妨到展廳近距離感受下何為“試觀煙雲三峰外,都在靈仙一掌間”。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享受生活從讀懂一塊“石頭”開始

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

2020.04.29 – 06.28

上海博物館四樓第三展廳

上海市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

網絡實名制預約參觀,每日限流200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