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買保險】7:為什麼同樣的保障,價格差距那麼大

我剛從事保險行業的時候,就很詫異這個問題,當我把幾十款重疾險放在同一張對比表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大部分產品責任類似,但是價格卻差別非常大。後面展業過程中,也發現這個問題是很多客戶會問的,後來我專門仔細研究過保險的定價原理,因為涉及到很多精算的專業術語,所以我想把這個大家都很想了解,而且很重要的知識點,儘量翻譯成通俗易懂的預算。


影響保險價格的三個指標:預定發生率、預定利率、預定費用率。我一個個的介紹下


1. 預定發生率。


簡單的說就是發生某種風險的概率,這個概率由各種大數據彙總而來,而且都有統一的數據表給到各個保險公司,比如,重疾險就有一個《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06-2010)》裡面會有不同年齡對應的發病率,也會分比如前6大高發重疾跟前25大高發重疾等。也就是說,所有人都拿同一張表的情況下,如果同樣的保障,他們在此處的成本是一樣的。但是現在不同公司的保障也不同,還是拿重疾險舉例,比如輕症賠付比例不一樣啊,高發輕症的包含數量不一樣啊,賠付次數不一樣啊等等,那麼都會影響他的成本。但現在很奇怪的是,很多保障多,也就是成本高的產品,比一些保障少,也就是成本低的產品賣得還便宜,那是為什麼嗯?接著往下看。


2. 預定費用率。


預定費用率,就是保險公司用於運營支持的費用佔全部保費的比率。也就是說,你交的保費中, 保險公司要拿走一部分當費用,這個拿走多少,不同公司就不一樣了。很多人會問保險公司運營費用主要都是啥?比如你看到的保險公司的廣告,找的那些代言人的代言費。平時做的一些商業活動,客戶活動等費用,那麼多外勤內勤的薪酬,那麼多辦公場地的租金等等等。有人問這些能差多少?拿廣告舉例,有點公司一年廣告費幾百億,但有的保險公司只花了幾百萬。還有的公司在各個地方開分支機構跟門店,無形中大大增加了人員薪酬跟租金,最終都會提高產品的預定費用率。產品預訂費用率越高,保險價格越貴。


很多人問那為什麼保險公司要花這個錢。那是因為保險公司算過後,發現這個錢花的值。其實很多人都有品牌情節的,同樣一個東西,一個是人人耳熟能祥的,一個是自己沒有聽過的,那肯定是願意相信前者。還有人會認為“都能在央視做廣告了一定厲害”“都能請到誰誰誰代言了一定很好。”我之前記得很清楚,我老家的表哥有一次買手機,買了OPPO,那時候的OPPO同樣的配置比小米華為貴30%以上,我問為啥買OPPO不買小米,他說OPPO大牌子,快樂大本營什麼的都冠名。他有錯麼?沒有錯,有可能是他不知道有小米,也有可能就算知道,也願意買這個“大牌子”,滿足自己的某些感性需求。其實保險也一樣,提高預定費用率,能夠讓更多的人接受,願意花我表哥這個30%的溢價,甚至更高的溢價去購買,那對於生意來講,只要是賺的,那就是好生意。


還是那一款重疾舉例吧,比如你30歲,一款重疾你採用均衡費率一年交1萬塊,交20年保終身。解釋一下什麼是均衡費率。如果按照風險來說,30歲只需要1000元一年,35歲需要1500一年,40歲需要4000元一年,60歲需要1萬元一年,70歲需要2萬元一年,80歲需要4萬元一年。保障雖然是終身,但是繳費要交到20年,所以通過一定的精算公式算得均攤在20年的費用,算下來的數是每年交9000元,那怎麼跟我交的1萬元差1000呢,因為這1000是保險公司的費用,也就是剛剛說預定費用率算出來的數。


好,我30歲,第一年交了1萬,1000費用,1000是我當年的風險保費。那我第一年富裕出來的8000在哪? 這就是第三點了


3. 預定利率


那8000保險公司幫你攢起來了,為了交你老了以後的保費,但如果只是這8000的話,保險公司是不夠的,所以保險公司要拿這個錢去投資,他定一個利率,按著這個利率增值的話,你之前富裕的錢,就夠交以後的保費了。而且這個利率定下來就永遠不變了,這個就是預定利率。但這個預定利率不能無限高,因為只要你達不到,那就很可能造成虧損,所以國家對預定利率也有一個上限要求,因為從宏觀上看,國家對未來的整體投資收益是有一個大體預期的,制定一個預定利率的上限,也是怕保險公司盲目自信,或者無底線競爭,最終也是為了保護消費者,也是怕保險行業發生系統性風險。


所以,預定利率越高,越對自己投資能力有信心,或者假設投資能力一樣,分給消費者的錢也更多。這樣保費也就會越便宜。現在的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也是國家嚴格監管的,不同公司最終的投資能力都差不了特別多。同時也不用擔心任何一個公司因為預定利率指定不好導致以後沒錢賠,保險公司所有的定價規則都是國家審批後的,畢竟國家要為任何一家保險公司負責,也要為每一個保民負責。


那其實就很清晰了。一樣保障的保險,價格差距大的原因就知道了。保障一樣只是風險保費一樣,也就是預定發生率一樣,且預定利率一樣的情況下,都是5000元。那費用可能不一樣,可能A公司500元,B公司2000元。假設預定利率A公司3.5,B公司2.5,那如果A公司5000元就夠的話,B公司還要再多收1000元。這樣下來A公司總保費5500,B公司總保費8000元。所以我們就會出現,貌似多花了幾千塊,買了幾乎一樣的產品。


同時保險公司也需要利潤,利潤也是來自於我們的保費。前段時間也有保險公司的負責人說,以前他們的產品是以公司為導向開發的,未來應該轉型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其實說的就是,以前過於追求利潤,定價過高,也就是增加了費用率,降低了預定利率。但是他們應該也發現了,消費者也越來越明白,到底哪些錢花在了應該花的地方,所以這些保險公司要轉型,也希望看到這一天吧,也是全民普及保險教育後帶來的正面影響吧。


當然,當我們知道保險公司定價原理後,我們也不一定非要去深究到底我交的錢,多少是花在了運營費用上,預定利率到底是多少,這些也不會體現在我們的計劃書裡。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保障滿足我們需求的情況下,儘量選一個價格合理的。如果不是特別需要品牌給自己安全感的話,可以多關注下產品條款與責任,也多關注下價格是否合理,是否為哪些自己看不到且不需要的東西買了單。


保險不是一分錢一分貨,我們知道保險定價的原理後,我們更能把自己的錢花的準,花的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