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買債,債穩了、股跌了……

茅臺宣佈買債。債市樂,喜貴州城投趨穩了;股市慌,怕茅臺要跌慘了。

茅臺為國買債,於債確實利好。利好的點在“穩預期”,而非實際能填的窟窿。不管是前不久幾省陸續成立的“化債基金”,還是現在茅臺出面買債,背後都是政府防範系統性風險的決心及想方設法避免違約的“償債意願”。從這個角度來說,基金規模多大不重要,茅臺能不能消化貴州的風險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強烈的償債意願。於城投債而言,償債能力的源頭是中央政府。只要願意,能力從來不是問題。

於股而言,我們不妨逆向思考,茅臺買債,會進一步拓寬、加固其“護城河”,有助於未來業績的進一步提升。

先杜撰個故事來還原下市場的擔憂。有個偏僻的小鄉村,砸鍋賣鐵,舉家族之力培養了一個學霸。學霸功成名就之後,娶了白富美,過上了人人豔羨的生活。但當年的窮親戚們,老的老、病的病,尤其是一場澇災過後,滿目瘡痍。這個時候,學霸的老父親跟學霸商量,咱不能忘本,還是得接濟下這幫親戚。學霸白富美夫人很擔心,不能有問題了就來吃大戶啊。雖然咱有豪宅,但還欠銀行的錢;雖然有不少存款,但主要是給孩子準備出國的錢;雖然……而且那些窮親戚自己就沒問題嗎?之前也不想著存錢,有點錢就喝酒打牌,還有借錢做亂七八糟生意賠了的。如果接濟他們,我們的好日子就沒法像以前一樣了,還會助長他們不負責任的行為。

把茅臺帶入這個故事裡。茅臺買債,看似與之前搭售農產品如出一轍,都是為了接濟地區經濟及財政。如此,作為茅臺的股東,肯定會擔心,一路這麼操作下去,貴州會不會把茅臺直接掏空拖垮了?所以有不少人認為這正是近日茅臺股價一路走低的原因。

在當下“啃老、拼爹”的氛圍下,“反哺”確實有點不合時宜。

茅臺不僅貴,還難買。看茅臺的財務報表就知道,這是個太好的生意了,大量預收款項,說明大家都是搶著先把錢付了來訂茅臺。再看看高得讓競爭對手恨得牙癢癢的毛利率。有定價權的企業,即使提價了,銷量受影響很小,甚至可能是越貴越買,因為預期會更貴。所以就具有了資產屬性。

可以說,茅臺堪比貨幣、媲美黃金、成為義氣擔當,憑什麼?用投資術語來說,就是“茅臺的護城河到底是什麼”?

因為好喝?不是,口感很可能是主觀感受,而非客觀存在。很多時候,好喝只是因為貴。曾經一個酷愛喝紅酒的朋友受邀去品嚐一瓶價值幾十萬的好酒。搖半天下定決心喝一口,她一臉懵,幾十萬,一口就好幾千,這什麼味道啊,也太難喝了。但看著朋友陶醉的表情,她是這麼回答的:確實好喝,不愧是好幾十萬的好酒,都捨不得嚥下去。

憑藉特殊的地理、氣候因素?不是,這是用結果倒推原因,為了證明茅臺確實“無法複製”,獨一無二的氣候、水資源就成為好的歸因。但問題是哪的酒環境是容易複製的?

“巴拿馬金獎”加身?也不是,即使不斷有人試圖用紮實的史料論證當年拿到獎的是山西汾酒,那又能如何?也不能讓汾酒從次高端晉級為高端,更別說跟茅臺平起平坐。

茅臺真正的“護城河”是“黨和國家”,是謂“國酒”。茅臺集團首頁,赫然寫著“中國茅臺,國之棟樑”。能想象在一個破產的省份杵著一個賺得盆滿缽滿的“國之棟樑”?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遵義人民用熱血將“茅臺”這個品牌跟“新中國”掛鉤。

可口可樂為什麼有寬闊的護城河?回答是,符合美國數代人的口味,也承載了一種生活的記憶。在中國,你不喜歡喝酒喜歡喝飲料,那是個人習慣;如果你喝酒但喝不慣茅臺,只能說明品味有問題或錢包有問題。一旦形成這樣的“共識”。試問還有哪個競爭對手能攻陷這樣的“護城河”?這也是為什麼茅臺的股價能一騎絕塵。

因此,搭售特產也好、跨界接盤高速也好、為國買債也罷,接濟的背後,也要看到“護城河”在不斷拓寬、加固。

所以,趁著大跌買茅臺股票、買重倉茅臺的股票基金可能不失為明智的選擇。畢竟,這背後下注的不僅僅是茅臺的未來增長,更是“國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