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之前爆紅網絡的“小確幸”是村上春樹自創的詞,最早出現在1986年《朗格罕島的午後》,是指微小但確實的幸福,其語意來源是:

村上春樹看到抽屜裡整齊地擺列著折成圓柱形的內褲,從而感受到的瑣碎而實在的幸福。其實,從細微之處尋找到生活的美感,一直以來就是日本人的傳統。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之所以有這樣的傳統,首先是因為日本的地理空間本來就狹小。

唐月梅在論著《物哀與幽玄》中寫道:“日本人生息的世界非常狹小,幾乎沒有大陸國家那種宏大嚴峻的自然景觀,只接觸到小規模的景物,並處在溫和的自然環境包圍之中,由此養成了日本人纖細的感覺和纖細的感情。他們樂於追求小巧玲瓏的東西,而不像大陸國家強調宏大。”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萬葉集》裡面吟詠的畝傍山、香久山、耳梨山都是低矮的小山,吟詠的花也描寫得小巧而精緻。

日本人總是把情感寄託在微小的景緻上,吟詠歌唱,情感也隨之變得纖細綿長,像松尾芭蕉的俳句:“青蛙躍入古池塘,撲通一聲響。”便是從極微小的景物細節,營造出幽深的禪意,寄寓空茫的人生意蘊。再如小林一茶的這一句:“紙拉門,有破洞,銀河清光瀉。”從細小的破洞聯想到茫茫的銀河,把纖細的情思牽引到無限的人生感慨,細微之處產生美。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日本影視作品《尋訪千休利》


地理空間的狹小,直接導致日本人居住空間的狹窄,於是他們把可以利用的空間發揮到極致。

日本人常常以豐臣秀吉的大阪城天守閣與千休利的小茶室作對比,推崇後者“無意賞花人,山村雪中草”的審美情趣。有“日本文化天皇”之稱的加藤週一認為,千休利的茶室茅屋是極端的人工自然,地上的鋪路石、樹木都是經過周密的計劃設置的;近似圓柱形的原木也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土牆的表面以及色調都是有意識塗抹的,千休利的茶室的精緻之美,其背後是對居住空間的精雕細琢。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1966年,建築師東孝光在新宿買下一塊20平方米的建築用地,建造“塔之家”,是日本極小住宅的典型之作。他用清水混凝土建造地下一層,用來收納雜物;地上五層的狹窄樓房是住宅和事務所,房子沒有門,全是開放空間,其中一樓是玄關和停車庫,二樓是起居室和廚房,三樓是衛生間和浴室,四樓是主臥,五樓是兒童房,面積雖小,卻十分實用。

以小為美的另一種形態,便是以細節為美,他們是同一體的兩個方面。

日語中的“美しい”(美麗的)在《新明解古語辭典》中的解釋是表達對親人的一種親情,到了平安朝時代演變成對小的事物的喜愛。

這其實也與日本的文學傳統多關注生活細節有關。清少納言《枕草子》中描寫到的“美”的事物,大多小巧可愛,如畫在甜瓜上的笑臉、信中的棠棣花瓣、花瓶中的一支櫻花、小孩用繫著絲帶的小手指撮土等等。其中記錄的生活細瑣之事更是多不勝舉。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加藤週一在《日本的美學》中寫道:“在美術世界裡,比如植物的根部、刀的護手裝飾、茶碗表面的顏色和手感以及硯盒一類日用品的細微部分,總之,日本美術容易被注意力集中在細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日本器皿,通常拙樸自然,表面凹凸不平、釉色深淺不均的細節常常引發想象力的馳騁,聯想到天空、森林、海洋等。這也正是器物的靈魂所在。川端康成就從志野茶碗的手感,聯想到小說女主人公的肌膚。

事實上,在這些樸素的細節當中除了融入了對於自然空間的想象,還蘊含著對時間的感悟。千休利的草菴茶室雖然簡樸,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花了很大的心思去構建,茶室只有兩鋪席,門口沒有簷,用原木柱代替方柱,用土牆代替白牆,用樂燒代替進口的高級精美茶器,也許一陣颱風、一場地震,就會讓草菴變了樣,但正因為有此“無常”,每一杯茶就都是一心一意,不可重複,值得誠心對待。

加藤週一在《掌中的宇宙》中說:“日本的民俗信仰中幾乎沒有彼岸世界的想法,在諸神的影響下,無論好壞都在現世表現出來,所以死後不在彼岸發生作用。”

因此,日本人更關注的是“一期一會”的此刻,從此刻所看到生活細節中感悟到“物哀”,從而聯想到茫茫人生乃止宇宙萬物,以及世間一切的必然流逝。


日本人注重細節,有一套源於生活的美學傳統



參考資料:

黑川雅之《日本人的八個審美意識》《依存與自立》;

加藤週一《掌中的宇宙》《日本的美學》《日本文化中的時間與空間》

鈴木大拙《禪與日本文化》

唐月梅《物哀與幽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