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中医保健常识

产后中医保健常识

产后由于产时用力汗出和产创出血,阴血骤虚,卫表不固,抵抗力下降;恶露排出,血室已开,胞脉空虚,此时若护理不当,将息失宜,每易引起疾病。同时产褥期的恢复对产妇未来的身体状态具有极大影响,因此也需要格外谨慎。

产妇生理特点

(一)阴血骤虚,元气耗损,百脉空虚。

产妇由于分娩时的产创出血、产时用力、出汗等,导致产妇处于气血虚弱、百脉空虚的状态。容易出现虚弱、怕冷、怕风、多汗、微热等现象。

(二)易发生瘀血阻滞现象。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元气亏虚,运血无力,气虚血滞,易出现产后腹痛、恶露不绝等症状。

(三)泌乳育儿。

(四)子宫缩痛,排出恶露。

二、病理特点

产后病证种种,总以“虚”、“瘀”居多。无论何种病机,其发病因素不外乎:一是产后生理变化;二是素体禀赋不足;三是产后摄生失慎。其中前者是必然因素,若这种异常变化,超过生理常态,则可发生疾病。

三、产后养生须知

(一)寒温适度,起居有方

根据气候变化,恰当着衣,以免伤寒或中暑;居室既要避风,又要保证空气流通;避免汗出当风。睡眠充足,适当运动,避免过分屏气努责,防止恶露不绝、阴挺下脱(子宫脱垂)等病症的发生。

(二)饮食易清淡,有营养,好消化

产妇的饮食应注意:在保证足够的水分和均衡的营养的前提下,尊重产妇的饮食嗜好。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进食欲;保证食物种类的多样化,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不宜多食寒凉、生冷或过于辛热、煎炸、肥腻的食品。

(三)保持心情舒畅,创造安和的育儿环境

(四)产后百日内,不宜交合。

(五)谨慎用药与进补。

哺乳的产妇用药或进补要谨慎,以免给婴儿带来潜在的风险。

四、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

产后经常出现下述症状:产后乳汁蓄积或缺乳、腹痛、便秘、多汗等。针刺、艾灸、推拿、中药代茶饮等中医内治外服方法对产后诸多不适症状具有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的优势。

耳穴压豆、揿针、针刺等依据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调节脏腑功能,促进子宫复旧,调节情志和身体状态加速产后恢复速度。

中医推拿亦是通过对组织局部及穴位的刺激,对乳汁不足、乳汁淤积等均具有较好疗效,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如果喜欢,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