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茯茶读史:“私心:大可毁国,小则毁人”


一杯茯茶读史:“私心:大可毁国,小则毁人”


战国时候的魏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国家。

三家分晋,魏国就一直是一个强国。不论军事、经济、内政外交,都是举足轻重的存在。人才上,更是所谓天下英才八九在魏。战国初期,响当当的霸主,盟主。

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帝国,那个时候,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被魏国挤压到华山以西,什么函谷关,河西500里,都被魏国占了。

秦国还得悄悄的派人贿赂魏国高层,意图缓解对秦国的军事压力。秦人更是时刻做着退回陇西老家的准备。

如此一个让另外六大诸侯国侧目的国家,竟然慢慢的越来越弱,强魏不强了,而弱秦则“六合诸侯,一统天下”。

让人唏嘘不已。

一直觉得,魏国的将相公叔痤和庞涓要负主要责任。

公叔痤识人,是出了名的伯乐。可是私心太大。作为丞相,身居高位,理应诸事以国家大事为重,时刻想着国家的利益,一切要为国家考虑。

但是这个丞相,偏偏时时刻刻的想着自己的地位,举荐一个人,如果这个人能力太大,他立马就先想到,如果这个人做了官,到时候会不会太有能力,影响到自己的位置?潜意识里面就开始排斥这个人。

比如那个卫国的鞅,就是后来的商鞅。这个人多厉害,大家都知道,没有商鞅,秦国不会崛起的那么快,那么强大。就是这么一个人,一直被公叔痤压在手下,一直到临死的时候,才向魏惠王推荐,而且还告诉魏王,或者让卫鞅做丞相,治理魏国,或者就杀了卫鞅,不让他为他国所用。

这个推荐太突然了,反倒被魏王以为是公叔痤临死前迷失心智。魏王一笑而过,既没有重用卫鞅,也没有杀卫鞅。

卫鞅审时度势,自己跑到秦国去了。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卫鞅,应该叫商鞅了,是能够改变历史的人。

这就是一个有私心的人,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他的私心带来的后果。所以,司马迁说公叔痤是“能识人,不能用人”。

庞涓也是了不起的人,名闻天下的鬼谷子的高徒,到魏国后,几个胜仗,攻城略地的,和秦国、赵国、燕、齐都是凯旋而归。深得魏王重用。

但是,庞涓的私心一点都不亚于公叔痤。他和他师弟孙膑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庞涓的下场,也是每每让人感叹。

公叔痤的私心,于当下,结果并不明显,长远看,则是动摇了魏国的根本,丞相如此,其官员系统可想而知,所谓上行下效,岂不是毁了一个国家?

而庞涓呢?当下就有了结果,直接让跑到齐国的孙膑给设计干掉了。他的私心于国无害,却害的自己丢了性命。

其实想想,不管是丞相的私心,还是大将军的私心,他们能动摇一个国家么?

大约有点可疑,毕竟他们是在一个锅里,而掌勺的是这个国家的主宰:魏王。魏王不知道他手下人的想法,活该倒霉,被灭了国。

但是,魏王真的不知道么?他肯定是知道的,否则,昏庸到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天也要灭他了。那么为什么魏王会睁只眼闭只眼呢?

很简单,魏王也有私心。魏王每日的日子,不是把玩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就是拥着美丽妩媚的狐姬,吃喝玩乐。和齐王谈国宝的时候也是拿着各种珍宝炫耀,而全然不把齐王说的国宝是人才,是贤士放在眼里。

只顾自己玩乐,哪里还有闲心来管其他呢?而且,放眼四海,我魏国就是很强大么。岂不知,历史的改变,往往就是在一些不关痛痒的细节上,早早的埋下了改变的种子。

一个人的私心,大可毁国,小则毁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