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祖國正北方——“亮麗內蒙古,北疆我先行”,走進內蒙古國企專題系列報道之呼倫貝爾機場

我在祖國正北方——“亮麗內蒙古,北疆我先行”,走進內蒙古國企專題系列報道之呼倫貝爾機場

(呼倫貝爾機場。攝影/張林東)

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以下簡稱呼倫貝爾機場),始建於1932年。1950年7月1日,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管理委員會成立,飛起了建國後內蒙古民航的首個航班。1955年,蘇方股份全部移交中國,正式成立了中國民航海拉爾站。2003年12月19日,實施機場屬地化管理改革,更名為內蒙古呼倫貝爾民航機場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底呼倫貝爾機場公司與內蒙古機場集團公司一同由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受託管理。2016年4月,實施總分改制,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民航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呼倫貝爾分公司。

呼倫貝爾機場位於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東山,距市區3公里,飛行區等級為4D,是國家一類航空口岸。現機場跑道長2800米,寬45米,可以滿足波音757--200及其以下機型全重起降。現有平行滑行道長3200米,寬23米,垂直聯絡道5條,停機坪總面積近15萬平方米。目前,共有18個停機位,其中包括7個廊橋位和11個遠機位,可同時停放4架D類飛機和14架C類飛機。呼倫貝爾機場目前在用兩座國內航站樓和一座國際候機樓,其中T1航站樓建築面積為7655平方米,T2航站樓建築面積為17000平方米,國際候機樓建築面積為3500平方米,合計28155平方米。

2016至2019年,呼倫貝爾機場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運輸起降架次三大指標年均增速分別為10.8%、-4.9%和8.8%。尤其是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萬人次大關,成為華北地區第一家旅客吞吐量突破200萬的支線機場。2019年,呼倫貝爾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255.8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0.62萬噸,運輸起降架次1.981萬架次;開通航線69條(國際航線4條),通航城市52座,較“十二五”末分別增加11條航線、6座城市。

截止到2020年7月底,呼倫貝爾機場下設14個二級單位,其中職能部門5個,運行保障部門7個,託管通用機場2個,共有合同制員工330餘名。

劉春勝:機場就是我第二個家

我在祖國正北方——“亮麗內蒙古,北疆我先行”,走進內蒙古國企專題系列報道之呼倫貝爾機場

(劉春勝,呼倫貝爾機場航空安保部設備維護員。攝影/張林東)

劉春勝自1989年入職機場公司以來,先後從事過消防戰鬥員、X射線機操作員、圍界巡視員等崗位。多年來,劉春勝以其精湛的業務水平和積極主動的奉獻精神,帶出了多名安檢業務骨幹,解決大大小小問題幾十個,多次被評為機場公司級、部門級先進工作者。

2020年1月22日,呼倫貝爾機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號角正式吹響。劉春勝臨危受命,成為了航空安保部醫療物資採購員。他先後走訪了海拉爾區36家藥店及勞保用品店、鄂溫克旗7家藥店,向滿洲里、牙克石、扎蘭屯等周邊地區詢問貨源,累計行駛1600餘公里。截至目前,劉春勝共計為機場公司和航空安保部採購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6800個、平價N95口罩4200個、一次性手套近萬餘副、醫用紅外額溫槍21把、護目鏡138副、醫用75%酒精62升、電子體溫計若干。

作為一名普通公民和一名平凡的民航安檢員,他每天早出晚歸不斷地穿梭於各大藥店,託朋友、找關係採購各類醫療物資。他說:“身為老員工,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不能退縮,我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大家的防疫物資充足,就算跑再多的路、吃再多的閉門羹,只要最終能採購到物資,我就知足了”。

劉春勝的女兒劉佳奇也是航空安保部的一員,疫情防控期間火線加入航空安保部“90後疫情防控突擊隊”,與父親共同戰鬥在防疫一線。

在民航上級單位精準防控的指示和要求下,劉春勝發現因驗證需要,旅客必須摘下口罩與安檢驗證員交流。此時,安檢驗證員除自身佩戴口罩、護目鏡等防護物品外,再無任何防護措施,存在嚴重的飛沫傳播風險。2月9日他經過一天的構思,初步擬定了隔離屏的設計圖,並找到了閒置的攝像頭支架、廢棄的隔離拉帶、透明亞克力板等物料自己動手製作。2月10日,1.0版的隔離屏便在安檢驗證櫃檯實現了應用。隨後,在機場公司的統籌安排下,2.0版本、3.0版本的櫃檯隔離屏陸續在安檢驗證櫃檯、值機櫃臺、問詢臺、登機口櫃檯實現了全面應用,防護效果實現了無死角防護。

在隨後的防疫工作中,劉春勝再接再厲,通過自主發明陸續推出了紫外線衣物消毒間、鞋底消毒盒、手探消毒盒等多項創新發明,與同事合作推出了驗證消毒盒、紫外線衣物筐消毒裝置等。

這些發明均受到了廣大旅客的好評,他們說:“你們機場的創新發明真是太貼心了!你們能從這樣的細節上著手,事事為旅客著想,為你們點贊。”

劉春勝說:“我在機場工作已經31年了,現在我的女兒也在咱們機場的航空安保部工作,我得告訴她我們的工作其實是有著重要意義的,機場在我心裡早就是我第二個家了。”

疫情無情人有情,防控工作終會贏。將平凡的工作做的不平凡,將普通的工作做的不普通,只是劉春勝多年來工作的一個縮影。拳拳敬業心和殷殷愛崗情是他對工作的信念,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追求,才能使他多年保持著淳樸、奉獻的精神。

齊雲龍、候恩慶:鳥擊防控進行中

候恩慶是1988年來到呼倫貝爾機場工作的,“剛開始我就是個機場的水暖維修工,是領導信任我才把我放到場務隊去進行工作”。候恩慶跟我們講他在剛開始做鳥情防範工作的時候,就是在飛機場的跑道邊上扛著獵槍注意有沒有鳥類接近,有的話就進行鳴槍或使用禮花彈來進行驅趕,每天的工作半點都鬆懈不得。說起現在的鳥情防控工作,候恩慶滿臉激動與自豪:“我們現在的工作可以說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場引進了許多先進的設備,這樣一來就給我們的鳥情防控工作節約了非常多的人力和物力,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齊雲龍畢業於內蒙古大學植物學專業,全日制碩士學位。現為內蒙古民航機場集團第一批、呼倫貝爾機場第一個首席鳥情監測員,同時為飛行區管理部場務分隊陽光班組的班組長。

作為呼倫貝爾機場的首席鳥情監測員,齊雲龍在研究生畢業後就直接加入了呼倫貝爾機場,開始了機場鳥情防控工作。由於呼倫貝爾機場周邊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他針對性的採取了多重的防控措施,還和自己的老隊長候恩慶一起改造和發明了自動敲鑼裝置、二踢腳發射器還有自動撒佈系統,在不傷害鳥類生命的前提下,從生態治理的角度去解決鳥擊時間的發生概率。

呼倫貝爾機場有一輛奔馳烏尼莫克拋雪車,車輛僅作拋雪之用,性能單一,僅在冬季大雪時使用,非冬季時節長期放置。為了充分利用該車輛,發揮其最大使用效率,呼倫貝爾機場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對車輛功能進行了改造創新。在不改變原車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加裝撒佈系統,可實現夏季飛行區農藥撒佈,冬季機坪工作區域除冰液撒佈。

我在祖國正北方——“亮麗內蒙古,北疆我先行”,走進內蒙古國企專題系列報道之呼倫貝爾機場

(車輛改裝後飛行區農藥撒佈背面照。呼倫貝爾機場供圖)

經市場調查,購置5噸的農藥噴灑設備需要花費50萬以上,購買一臺除冰液灑布車需要花費300萬左右,經過改裝後的烏尼莫克車完全滿足這些功能,為呼倫貝爾機場節約資金約350萬元。

在疫情常態化的趨勢下,航空業也在迎來一場全新的大變局。如何在後疫情時代,做好支線機場運營,最佳的降低運營成本、最大的提升盈利和服務能力,是全球航空業的一場大考,我們期待呼倫貝爾機場能夠再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來源 | 環球網

記者 | 吉木色 蘇日娜 張林東 宣曉宏

編輯 | 李萌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