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群眾飯店緣起

位於烏魯木齊市人民路立交橋西南端的群眾飯店,和它周圍的青少年宮、海燕餐廳、立橋商店、民族童裝廠大樓等高大建築比起來,顯得遜色;但是這座佔地面積三千六百零七平方米,建築面積二千五百零七平方米的三層高樓飯店,剛剛拔地而起的時候,卻是這帶一最為引人注目的新型建築。

群眾飯店於一九五四年冬季籌建,於一九五五年底建成,一九五六年元月一日正式開張營業,至今已經歷了三十個春秋。無論過去和現在,它都為前來烏魯木齊市的旅客提供食宿,每年營業額都在一百萬元以上。

從前這裡是烏魯木齊河的河床故道,後來,由於水量減少,逐漸形成了沙礫密佈的河灘。河灘西面有一些可供耕種的土地,當時有李德等三戶菜農在這裡開畦種菜。一九四二年盛世才政府將原“轅門”地區的衣鋪街、銅鋪街、荷池巷、留仕巷闢為廣場,將這一帶的居民遷移到烏魯木齊河西建房居住,以後逐漸形成街道和居民區。

一九五四年烏魯木齊市一部分愛國民主人士和工商界人士為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改造,主動組織起來,向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市工商局提出申請,自願集資籌建飯店,得到市委和市政府的熱情支持,並在市工商聯的大力協助下,組成“群眾旅社”籌建委員會,以帕拉提、張裕和為主任委員、楊枝權、買買提尼牙孜卡里、羅廷蘭、石友鈞、韓金軒、徐金銘、劉振九、拜克里、米子良、單巨清、宋耀武、蘇仲元、王振麟等人為委員。

他們全力以赴,各方奔走,積極籌集資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共聯合商戶四十六戶,籌集資金七十五萬零六百四十四元,首先徵購了在籌建範圍內的嚴瑞林等四戶的房產地皮,繼於一九五五年八月由公安廳建築工程隊承包修建旅社大樓(大小房屋一百四十四間),一九五五年底全部竣工。工程進度快,質量好,是當時在本市第一座較新型旅館。

新疆過去在歷代反動政權的統治下,經濟文化非常落後,交通極其不便,駱駝是當時的主要長途運輸工具,全市只有駱駝場五家。以後馬車運輸興起,解放初全市有車馬店十七戶,貨棧六戶(德聚棧、天豐永、和興成、天山貨棧、祥和棧、太和商行)及一些住人小店。抗日戰爭期間。公路運輸暢通一時,新疆一度成為國際運輸交通要道,行商汽車擁載於道,解放以後更為發展。就以張裕和為例,他和米子良二人合夥經營行商,開始二人只有資金七萬餘元,截止一九五三年二人的流動資金已發展到三十二萬多元。群眾飯店正是以行商為主力,合資倡建的。

一九五五年十月,在烏魯木齊市公私合營領導小組領導下,派王得瑜、王發明、賀友生、趙輝明等人組成公私合營工作組,組織群眾旅社籌委會成員和全市行商、貨棧業學習,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報請領導批准,由市工商局發給了營業執照,正式命名為“公私合營群眾旅社”於一九五六年元月一日正式開始營業.並由市飲服公司任命趙輝明為公方代表,帕拉提為總經理,張裕和、楊枝權為副經理,米子良、徐金銘、韓金軒、劉振九等分別任管理員,蘇仲元為會計。

群眾飯店所屬旅館部基建投資四十二萬二千四百七十八元,設備費投資一十四萬多元。一九五七年又建成清真、漢餐兩個餐部及禮堂,共投資一十八萬元。至此群眾飯店已全部建成。旅館部共設三百七十六張床位,旅客來往多時,在禮堂和過道走廊裡增設床位二百個。特別是在一九六二年火車初通本市時,每天住宿五百多人,當時共有職工六十五人。

從開始籌建至全部竣工,共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以張裕和、楊枝權等為主的籌辦人員,在這期間,完全是義務性質,沒有拿任何報酬,他們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出色地完成了基本建設、設備購置和各項開辦業務。

群眾飯店開業後,業務一直興旺發達,不僅接待了全國各地及全疆的過往各族旅客和長住採購人員,也安排了各類大、中型會議。現在清真餐部一次可容納一百五十人,漢餐部一次可容納二百人、快餐小吃部一次可容納五十人,僅三個餐部每天最高營業額可達三千六百元左右,營業情況很好,受到各族顧客的歡迎。近年來(上世紀80年代),由於市場開放,多種形式的賓館、旅社和招待所逐漸增多,該店於一九八四年又把大禮堂改為漢餐培訓餐廳,培訓了學員兩班,近百人,設置了三十桌席位,每次能接待三百人,每月營業額達三萬多元:

後來該店正在進行改革,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在重視普通飯菜的同時,對高級菜餚的風味也注意提高,如廚師宋朝儀烹調的“八寶剔骨雞”,“類蓉海菜”、“扒魚翅”,“香酥雞”等名菜,頗受顧客歡迎。並能製作各式點心,如荷花酥、繡球酥、玫瑰卷、盤龍酥等十餘種。宋朝儀還和其他廚師們共同研製美術拼盤,如孔雀開屏、丹鳳朝陽、金雞報曉、百鳥朝鳳都別具風格,贏得顧客們的好評。

正因為群眾飯店堅持了“群眾”二字,從開張營業那天起,就沒有半點官氣,專心致意為群眾服務,所以時至今日(上世紀80年代),儘管各種類型的旅社、飯店蓬勃興起,但是群眾飯店的生意,依然十分繁榮。來源:烏魯木齊文史資料 作者: 王得瑜、劉建勳

(遺憾,發稿之際竟然找不到一張群眾飯店的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