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美食地圖—— 汪記大餅裹肉:結結實實的北方硬飯食

“吳經熊先生說王維有一顆天藍色的靈魂,以此類推,李白的靈魂就應該是純正的碧綠,杜甫的靈魂像天邊晚霞,孟浩然是明快的紫,賈島是憂鬱的藍,還有親愛的蘇東坡,在我想來,他的靈魂就該像剛出爐的燒餅,熱騰騰,香噴噴,越吃越美,越嚼越香……”這是慕容雪村的一段妙語。

提到蘇東坡,怎能不吟詠那首《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秦皇島美食地圖—— 汪記大餅裹肉:結結實實的北方硬飯食

餅和肉,真真是絕配。大餅裹肉,不只解餓,扛時候,而且解饞。孟子勸梁惠王行仁義,“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見我先民苦辛,一輩子都很難吃上肉。即便是樂歲豐年,能填飽一家人的肚皮怕也不是易事。能吃上大餅裹肉,對百姓庶民來說應是很奢侈的體驗了。汪曾祺的小說《故里雜記·榆樹》,寫一個侉奶奶孤苦度日,頓頓是薄粥鹹菜,只有侄兒來看她,“帶了三斤重的一塊鍋盔”,她才上街,“到賣燻燒的王二的攤子上切二百錢豬頭肉,用半張荷葉託著……娘倆就結結實實地吃了一頓山東飽飯。”確實,面是白麵,肉是燻肉,世界上還有什麼能比這兩種食材組合在一起,能夠如此真切地承載起草根階層對生活的願景?

秦皇島美食地圖—— 汪記大餅裹肉:結結實實的北方硬飯食

臺頭營始建於漢,興盛於唐,至明萬曆年間已建成五門五關的格局,號稱京東第一鎮。臺頭營不僅是扼青山口、界嶺口的軍事重鎮,也是重要的商貿集散地,有“填不滿的臺頭營”之說。據《古今臺頭營》一書載,城東的天齊廟會有京東第一會美名,來自省內外的商賈藝人云集於此,盛況持續半月,趕會人群達20萬有餘。除了欣賞河北梆子、蓮花落、京劇這三臺大戲,以及驢皮影、馬戲、大鼓書、評詞、二人轉、秧歌、龍燈等等新鮮節目,還可以逛看珍寶首飾、古董古玩、成衣布頭、絲線繡花樣。廟會上最熱鬧的還屬煎炒烹炸與叫勺聲匯成誘人交響的飯市,其中賣爐子肉、蛤蟆吞墨肉燒餅的老汪家總是人頭攢動,食客不絕。

汪家後裔、于山東農業大學讀研的汪月正在整理家譜,據她考證,汪記大餅裹肉傳至今日已近180年,第一代發明人汪四爺1806年生,祖籍昌黎汪家灣,他開啟的汪家肉鋪作坊主要經營爐子肉,即後來燻肉的原型。汪四爺的第一代孫汪玉延在撫寧臺頭營打開了品牌,汪氏家族代代傳承。第三代孫汪振有攜子永寶、永忠和永強在臺營大集賣大餅裹肉。如今臺營三撫路上掛有“汪記大餅裹肉”金漆黑匾的店鋪是汪永寶孀妻杜鳳俠與兒子汪凱一同經營。

秦皇島美食地圖—— 汪記大餅裹肉:結結實實的北方硬飯食

記者到達汪記時已過晌午,店鋪門口的小作坊前圍著幾位顧客。只見汪凱的媳婦杜冬梅揪起一團面,麻利地攤開,抹油,撒乾麵,將麵糰圓,長長的擀麵杖只那麼一攤一過,直徑約50釐米的薄薄平平的大餅就齊整入鍋了!火勢正好,大餅鼓起可愛的弧度,啪啪拍兩下,使氣息和勻,翻面,刷油,只一忽兒,噴發著小麥香氣的美物就被挑到了案板上。汪凱一時不候,一切一掀,奇妙清晰的分層乍現。前幾秒剛從暖鍋中撈出剁好的豬頭肉和灌腸一併塞入餅中。

秦皇島美食地圖—— 汪記大餅裹肉:結結實實的北方硬飯食秦皇島美食地圖—— 汪記大餅裹肉:結結實實的北方硬飯食

袁枚老師教導我們,“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略為停頓,便如黴過衣裳,雖錦繡綺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大餅裹肉自當頂著熱氣開吃,餅外皮微酥,內裡軟韌,豬頭肉帶有隱約的木香,灌腸負責Q彈,每一口都不知道有什麼小花樣在埋伏著。

“這烙餅可是技術活,我學了兩年才出徒。”杜冬梅笑著說。“我兒媳婦手就是快,比劃得稍慢點兒,這餅皺皺巴巴都得粘面板上,”杜鳳俠接過話來,“兒子兒媳經營這店,我主要還在臺營大集那邊兒,老爺子走後,永強仍在集口賣。不用牌子,十里八鄉的買主都認人兒,一看是我們汪家人就知道是正宗的了。”

不出集的日子,杜鳳俠早上4點多就開始煮肉,“每鍋至少要煮5個鐘頭,一次一清,保持老湯清亮。我那鍋臺才叫乾淨,偶爾要是有串門的來家,看你邋遢誰還敢吃啊?”第二天清晨3點多開始將肉入籠,用微火撒木屑燻烤,“除了普通鋸末,還要加柏木屑,再添些別的材料,那就是我們的秘方啦。灌腸特別需要手藝,大餅裹肉缺了它就不是那味兒了。”

秦皇島美食地圖—— 汪記大餅裹肉:結結實實的北方硬飯食

在這寒侵侵的冬日,有的客人拎上幾套熱騰騰的大餅裹肉上了車,有的則買了羊湯、雞蛋湯或是小菜坐下來吃。那情形不由令人想起梁實秋《吃相》裡的一段文字。“棉簾啟處,進來了一位趕車的……肉絲炒韭黃端上來了,兩張家常餅一碗燉肉也端上來了。他把菜餚分為兩份,一份倒在一張餅上,把餅一卷,比拳頭要粗,兩手扶著矗立在盤子上,張開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不大的功夫,一張餅下肚,又一張也不見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滿臉大汗,挺起腰身連打兩個大飽嗝。”不論風捲殘雲,還是細口慢嚼,靠勤懇的勞動養活自己,活得自在坦誠,那正是北方人的豪爽氣質吧。

文字:呂紅梅

攝影 :楊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