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能篡周成功竟然是因為周世宗的改革

 根據《舊五代史周世宗紀》的記載,趙匡胤發跡於柴榮初當皇帝后的高平之戰,當時北漢勾結契丹大舉進攻,柴榮剛剛即位10天,內部不穩,但毅然決定率軍親征。兩軍在高平對決,周軍右翼未戰先潰,右軍主將帥騎兵敗逃,沿路還散播皇帝兵敗的謠言,右翼步兵也全部投降敵軍。幸虧周軍中軍苦戰不退,周將劉詞帶領援軍又及時趕到,最終大敗敵軍。趙匡胤在此戰中“馳騎於陣前,先犯其鋒,戰士皆奮命爭先,賊軍大敗。”,似乎周軍的勝利完全應該歸功於趙匡胤的奮戰。

  但是,考慮到《舊五代史》是宋人所撰,其中自然有溢美 的不實之詞,從高平之戰後周世宗的賞罰來看,總共封賞了八個節度使和11個高級軍官,其中並沒有趙匡胤的名字,從中可以分析出兩點:第一,趙匡胤的戰功並不像正史中吹噓的那樣大,否則周世宗封賞的時候無論如何要提上一筆,第二,當時趙匡胤在周軍中的地位,只能是個中下級軍官,離掌握軍權還遠得很。

  地位相差這麼懸殊的兩個人,有可能結拜為兄弟嗎?

  柴榮能當上皇帝,本來就是個意外:他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侄子,從小幫郭威打理家中的事情,算是個總管的角色,為了解決家裡的經濟困難,還曾做過茶葉生意,算是在基層鍛鍊過,對國情民情都比較瞭解。因為業務能力出色,郭威認了他做養子。郭威被逼造反,留在京都的親人都被後漢皇帝殺掉了,包括兩個親兒子。而郭威在造反成功後當了三年皇帝就死了,沒來得及留下子嗣,只能讓乾兒子上了位。

趙匡胤能篡周成功竟然是因為周世宗的改革

  亂世中的帝王,都要靠軍功來提高威望、鞏固地位。唐莊宗即位後就發動潞州解圍戰,漢高祖平杜重威,周世宗則是高平之戰。一戰下來,周邊環境暫時穩定,內部建立了權威,更容易推行各種政策。

  在高平之戰前,周世宗與五朝元老、文臣之首的馮道有過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帝又曰:“劉崇烏合之眾,苟遇王師,必如山壓卵耳。”道曰:“不知陛下作得山否?”帝不悅而罷。馮道是多麼小心謹慎的人,要不然也不會歷經五朝十個皇帝始終位居高位。連他也居然當著周世宗的面說出這樣有損皇帝權威的話,那些一向驕縱的武將估計更不會把周世宗放在心上。

  高平之戰大勝後,周世宗借勢整軍,把高平之戰中帶頭逃跑的大將70多人全部斬首,臨陣先降的部隊也全部殺掉。然後裁撤冗兵,把精銳集中到禁軍,老弱瘦小的放歸鄉里,從而建立了一支天下無敵的精銳部隊,但是也帶來了一個惡果:誰掌握了這支軍隊,誰就成了帝國事實上最有權力的人。趙匡胤就是因為掌握了這個軍隊,才有機會篡奪後周大權建立北宋的,這是後話。

  憑藉著這支部隊,周世宗在執政的短短六年裡,就已經為南北一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向北數次擊敗北漢和契丹軍隊,收復了燕雲十六州的部分領土;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並且初步建立了強大的水軍,這才有後世趙匡胤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的底氣。

趙匡胤能篡周成功竟然是因為周世宗的改革

  軍事上的成功必然有內政上的清明作為保障,周世宗做過商人,自然瞭解民情,也比較關心底層。有一次,他去視察宮殿重修工程,發現裝修工人吃飯隨便用塊瓦片當碗,撅​根木棍當筷子,當時大怒,認為負責工程監督的內供奉官孫延希失職,下令將其斬首,並免去一批相關官員的職務。又有一次境內某地出現淘金熱,官府上奏請示皇帝,是不是要沒收老百姓淘來的金子,周世宗否決了這一請示。亂世之中,出世的佛教廣為流行,許多人為逃避徭役和賦稅紛紛“出家”,大量金屬被用來鑄造佛像,致使銅價上漲,錢幣奇缺。周世宗採取抑制佛教、打擊寺院經濟的措施,禁止私自剃度出家,“廢寺院凡三萬三百三十六”。在他的治理下,中原經濟走上了恢復元氣的道路。

  柴榮剛即位的時候,曾經豪言道: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可惜上天沒有給他三十年的時間,即位六年後,他因病去世。但是,在他的努力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態勢已經形成,周朝已經成為具有壓倒性優勢的中原王朝,南唐北漢等割據勢力只能苟延殘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