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肉:一個舌尖上的夢

生長於貧困農村,填飽肚皮已屬不易,紅燒肉只是一個很遠的夢和有些虛幻的未來。粗茶淡飯,青湯寡水,飯粗的刺喉,菜淡的無味,常用榆葉槐花,常吃玉米地瓜。兄弟姊妹大家庭,勞力少,工分低,在勞四人四的分配體制下,一家總共就那麼點東西,孩子們愛吃不吃,不吃拉倒,沒有人反反覆覆的勸,沒有人追來追去的喂。日常僅有的蛋白質主要來源於河邊捉魚、坑裡抓蝦、野地燒蛙、冬逮麻雀以及黑黃大豆。

過年,是所有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情,也是從年初開始盼,盼到年尾,過了年然後又接著盼,週而復始,循環往復,這個盼頭,是孩子們不變的追求,讓孩子們在盼望度過充實的時光,在希望中憧憬著美好,在貧困中矢志改變。過年,不過就是能穿好衣,吃好飯。拋開衣服不說,水餃是必備的春節大餐,水餃之前則無疑是吃肉了。一般大年二十八,家家戶戶集市稱肉、毛肉。毛肉就是把買回的肉初加工熟至可吃,過年易於保存和家中來親戚方便食用。

劈柴燒火,鐵鍋毛肉,隨著肉在水裡翻騰,蒸汽從鍋蓋衝出,肉味在空氣裡漂盪,一陣陣,一縷縷,香入肺腑,垂涎欲滴。這頓肉大人們網開一面,讓盼了一年的孩子們隨便吃。敞開肚皮,能吃盡吃。有一年我吃的太多,發覺已遲,消化不掉,頭暈噁心,難受至極,躺在偏僻處的牆角,曬著太陽,睡了一大覺後才略感舒服。

後來像大多數人一樣,日子逐漸好了起來,但是因為手藝差,藉口工作忙,始終沒有勇氣親手做一次紅燒肉,圓一下多年的長夢。有時自我安慰地想,渴望了許久的事情,一旦實現也許就沒有了意思了。終於有了機會,從一長者那裡看了幾次紅燒肉的製作過程,認真觀察,反覆揣摩,有所感悟,竟有了躍躍欲試的念頭。

擇日不如撞日,正好春節期間,防範疫情,天天宅家,順便燒製一下,豐富餐桌,調節生活。說幹就幹,五花肉,切方塊,入鍋焯水,放料酒薑片,適度撈出淋淨。改小火,油下鍋,放八角,肉下鍋中,反覆翻炒,至金黃撈出,鍋油續用。取冰糖,仍慢火,在油中快速翻炒,融化成焦糖色為止。把肉放進鍋裡,在焦糖中翻滾,肉慢慢染上糖色,倒入開水,水高要沒肉,儘量多放些水。添加八角、薑片、蔥段和香葉等調味品,加適量料酒去腥、老抽上色,慢火燉一小時以上,然後急火收汁,至肉汁恰到好處即全部完成。

肉熱盛出,一盤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紅燒肉隆重上桌,其色暗紅透亮,汁濃味美,聞之濃香,食之不膩,甜中微鹹,肥瘦相間,真有些人間至味紅燒肉的感覺。紅燒肉是時代變遷的縮影,是一代舊人的味蕾夢。一個夢實現了,又一個夢誕生了。我們追逐著一個又一個夢,我們都是追夢人,永遠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