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溝通--讓你我更近

有效溝通--讓你我更近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底層開始,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需求層層遞進,只有滿足下一級的需求,人類才可能會去尋找更高一級的需求。而在這些需求中,我們可以發現,溝通對於實現各個層次的需求都是必要的,我們不可能脫離溝通而存在。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卻不太會溝通,要不就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因此引起別人的曲解,要不就是在溝通中不明白對方的意思,導致自己對他人的誤解。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如何提高我們的溝通技巧,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中給了我們全面的解答。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看入人裡”主要探討了與溝通者有關的因素,說明了人際關係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並分析了知覺與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於溝通者之外信息的發送與接收,分析了語言的運用和非語言線索的特徵,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看人之間”則主要討論了關係的演變過程,側重於親密關係的區辨,提出了改善溝通氛圍、處理人際衝突的各種溝通方法。

有效溝通--讓你我更近

作者:羅納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以溝通寫作為專業。

拉塞爾·F·普羅科特(Russell F. Proctor Ⅱ),北肯塔基大學教授。

黃素菲,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現任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李恩,自由譯者,吉林大學心理學學士,海外工作四年,曾於聯合國亞洲總部實習。

王 敏,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讀博士。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給我們總結了溝通的技巧:

第一:重視印象管理(即管理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管理別人對我們的印象,分別是:舉止、外貌、配備。

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基本上決定了給別人的整體印象。

社會科學家提出“光環效應”來說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例如,面試官對外貌條件好但資質平庸者的評價就高於外貌平常者。

所以,行為舉止,衣著打扮都需要我們去修煉,要努力讓外在成為我們人際交往中的加分項。

第二:讓我們的朋友多起來的方法:自我袒露。

這來自於著名的喬哈里視窗。

自我袒露是我們交友的一種手段,研究得出:一個自我袒露的行為會引發另一個自我袒露的行為。比如你告訴同伴:最近有點無聊。會引起同伴同等程度的坦白:我也有這種感覺。

如果你告訴同伴一些家裡的情況,那麼同伴也願意和你坦白他家中的一些情況。

在我們剛開始一段關係的時候,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袒露的。

自我坦白還可以用來自我澄清。當別人誤解我們時,用自我坦白可以讓別人更準確的瞭解我們,拉進彼此之間的關係。

第三:在溝通中怎樣準確無誤地明白對方表達的意思---用知覺檢核。

知覺檢核:幫助我們理解對方的工具,它包括三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

2、列出關於此行為的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

3、求情對方對行為做出澄清。

例如:“你說你喜歡我所從事的工作(行為),但是你說這句話的語調,讓我覺得你可能並不是真的喜歡(第一種詮釋),雖然這可能只是我的猜測(第二種詮釋),你可以告訴我你真正的想法嗎?(請求澄清)。

知覺檢核除了澄清意義,還能以一種保留顏面的方式使我們在跟別人討論問題時不至於直接威脅或攻擊對方。

比如:“你是打算稍後再洗碗,還是忘了今天輪到你來洗?”

你可能知道對方根本不想洗碗,但比起直接對質,知覺檢核可以不具威脅性的指出他們的行為。

第四:維持人際關係的策略。

1、積極性---保持關係的氛圍是有禮貌和積極向上的,避免批評。

2、開放性---袒露自我的需求和關注。

3、保證---從語言或者行為上讓對方知道他是重要的,而且你是重視這段關係的。

4、社交網絡---關注彼此的生活、朋友、家人、趣事等等。

5、共享任務---幫助彼此打理生活或工作中的瑣事和義務。

有效溝通--讓你我更近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是一本既關注有關人際溝通的理論介紹,也加入了豐富實用的閱讀材料的書。學習、理解並運用其中的溝通技巧,可以減少雙方在溝通中產生的誤解,拉進彼此之間的關係,讓我們能夠真正做到四海之內皆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