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些時光

昨天是四年一度的2月29日,刷屏的大多是四年來的對比,或四年前的自己發在社交圈的內容。我恰好最近頻繁失眠,昨晚尤甚,遂在3月1日的凌晨渴望跟風。

我的四年前距現在實在不夠遙遠,哪怕是六年前,也不過是我在朋友圈頁面上滑上十幾次就可以到底的。四年前的閏月並沒有任何分享,但時光依舊有跡可循。

我在2014年擁有微信,分享了一條名為“你已夠好,請為自己點贊”的“一刻”,標題讀起來啞然失笑,但鏈接今時早已失效。另有一條自己製作的H5,當時為了紀念高中室友的友誼,也失效了。

我的那些時光


事實的確如這些失效的鏈接一樣,很多事情我都不記得了。我一直覺得我經歷匱乏,過往六年,昏昏沉沉得記不得做過什麼事,但看著這些許的隻言片語,卻發現原來我的生活已經過去這麼多了。那時候我還孜孜不倦地分享講座內容,去聽張德芬的“原生家庭”,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家庭對自己性格成型的影響程度,去聽大冰的講座,即使現在我已經不再喜歡他的文筆和經歷;分享那些少女心爆棚的韓劇和電影,諸如“太陽的後裔”和“我的少女時代”,並因為過分喜歡宋仲基而搜看他的“狼少年”和“善良的男人”,在日後屢屢配圖那個孤獨觀望大海的背影。

我的那些時光


我的那些時光


原來曾經的我說話這麼文藝,並常常洋溢出不夠有趣的悲傷,那時候關注七毛不久,信奉“人類有多寂寞,外灘就有多熱鬧”。悲傷是悲觀者的共情劑,寂寞和憂鬱的人其實遍地都是。

我的那些時光


原來我直到2017年才從QQ日誌轉到微信公眾號,儘管我明明剛上大一就學會了微信公眾號的運營。2020年的今天我還是如當年一樣遲鈍,在短視頻上線這麼久之後,因為疫情宅家開始接受抖音並看見它的好。

原來我看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和梭羅的《瓦爾登湖》,但我已經完全不記得書裡寫了什麼。

原來曾經和我頻繁聯繫的人確實已再無交集,我從小覺得這件事情最為悲傷,可經年之久仍躲不過這該死的規律。我到現在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只是生活沒有交集了,話題也就消失了。可原來明明一直頻繁互動啊。

其實我回憶之中快樂的時光很少,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可哪怕是童年,我所能記得的樂趣也不多。後來我慢慢的發現,快樂其實是一瞬間的感覺,痛苦、悲傷、失落也是,所以我偶爾快樂,偶爾幸福,偶爾悲傷,偶爾失落。我只是妄求幸福應該永恆而已。

但昨晚兩點還眨巴著眼睛發現實在無法入眠的時候,我發現,哪怕我從小就學會藏起心事,二十歲這麼大的時候我也有過毫無壓力的時刻,我還是那個充滿文藝氣息的我,雖然承認文藝本身並不光彩,我的生活也有跡可循,雖然沒什麼成就,但再也不是那個喪死了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