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不焦慮的父母

今天讓溜娃遇到一個父親,觸動了我,讓我有寫點什麼的衝動。

做個不焦慮的父母


事情回放:

遇到一對父子,小男孩差不多三歲左右,看到好好小朋友在沙堆裡玩,也想玩沙子,但是又有點膽怯的不敢進來,於是跪在沙坑邊緣撿起小石頭,此刻那位父親就像被針紮了一樣,喊了一聲“你就瞎玩,多髒啊”,一個健步上前一手抽出紙巾,一手不停的拍打孩子衣服上的沙子,孩子唯唯諾諾的起來,爸爸繼續叨叨“你想玩就玩吧”然後掏出小鏟子,小男孩也跳到沙坑,離我們比較遠的地方,學著好好的樣子,鏟一鏟子沙子站起來往下倒,此刻爸爸又出手了,朝著孩子的手就是一下子“你還敢不敢這樣,要是這樣就別玩了”,孩子小聲的說“不敢了”,後來我們離開了沙坑,不知道那對父子玩到什麼時候。但是我心裡生出了疙瘩,不僅自省,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我們對孩子的指揮,都是那麼自然,而當事人,孩子他的感受是什麼?今天通過小男孩的表現,我有點不安,一個本該到處撒野,瘋玩的孩子,在大人的各種條條框框下,變的唯唯諾諾,按照我們的想法去玩,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可以做的事兒,而這些對孩子的影響是怎樣的,我沒辦法知道。


整個疫情期間,聽到各種媽媽聊的就是焦慮,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孩子怎麼這麼淘氣,想想你自己,幾個月不出門,再想念聚會、美食、自由,孩子呢?他們也同樣想念新鮮空氣,想念那個沙坑,念想藍天白雲,所以做父母的首先要好好的思考下,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不要上來就抱怨孩子。

近期還有一個感受就是,有關教育,現在的父母都很重視教育,各種不能教育學習,家長也是不斷的去學習,看到各種別人家的孩子,更是焦慮到爆炸。前幾天在一個繪本學習群,有個媽媽就問到如果孩子長時間停留在繪本的某一頁,要不要強行翻頁這個小問題,也比較促動我。好好是一歲左右開始帶他看書,期初坐下來看書不會超過2分鐘,然後就到處瘋跑,好爸堅持給娃各種買書,爺爺奶奶和我們堅持給他講故事,看書,慢慢到現在22個月可以自己看書20-30分鐘,在他自己看書的時候,我們都不會去打擾,有的時候他火速的翻到某一頁看幾眼,就換另外一本,最初我也以為他根本就沒在看,或者再玩,但是有一次睡前他看了一本新的繪本,一個小女孩想跟青蛙玩,小青蛙跳走了,他急的大哭,嘴裡唸叨“走走”,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孩子有他自己的方式,看書、吃飯、玩耍,他在生活中不斷的積累自己的經驗,漸漸的去發現世界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大人覺得好的,壞的,對的,錯的在孩子那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想想自己跟父母的關係或者認知差異,我覺得應該把權利交給孩子,讓他用自己的視角,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世界。還是回到那個媽媽的問題,現在太多教育流派,教育專家,焦慮的家長們希望能通過專家能夠幫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我想說,為什麼我們不去問問孩子,不去關注孩子,讓孩子決定自己怎麼看書,納一頁需要多看一會,哪一頁不想看,那就讓他自己選擇吧,我們能做的就是陪著和提供幫助。

近期要感謝兩本書,皮耶羅•費魯奇《孩子是個哲學家》和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好媽推薦給大家,真的是受益匪淺,一個是父親角度,一個是母親角度,做父母真是一生都在修行的事業,希望大家都不要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