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方舟:劉麗萍的“自然絮語”


賈方舟:劉麗萍的“自然絮語”

劉麗萍

198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賈方舟:劉麗萍的“自然絮語”

出現於九十年代的中國女性藝術,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從男性話語中分離出來,轉向對自我價值的探尋。而女性話語的建立也正是從這種自我探尋中開始,從獨特的女性視角和高度的個人經驗開始,從對生命的敏銳感悟和多重的情感體驗開始,用她們特有的直覺和生存本能,去體悟自然生命的、情感的抑或充滿人生意味的事實。而走向這種自我探尋之路的較早嘗試即為1990年舉辦的《女畫家的世界》展。八位剛出校門的女畫家以嶄新的女性視角與男性畫家以及前輩女畫家拉開了距離,以鮮明的精神取向展示出她們探索成果,劉麗萍正是其中一位。她參展的作品是油畫《地支》系列。


賈方舟:劉麗萍的“自然絮語”

《百合》水墨42乘20cm 2018年 劉麗萍

第一次見到劉麗萍的畫,也是在這個畫展上。自此,她的那些以“地面”為主題的畫便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之中。印象的深刻並非來自場畫的驚心動魄,也非來自視覺的強度刺激。她畫的僅僅是一些不為人所留意的地面。泥濘的雨地、皚皚的雪地、被開墾過的荒地抑或冰雪消融中溼潤的青石板地……沒有天空,也沒有景深;沒有大地哺育出的生命痕跡,也很少社會的人附加其上的“傑作”。她只表現地面本身。因為在她看來,那已經是一個具有豐富內蘊的大千世界。她興味盎然地描繪著每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一一煥發出它們的生命光彩。一塊小石子彷彿就是一個人物,一圈小水波彷彿就是一個有趣的情節,從覆蓋的積雪中鑽出來的石尖和小草彷彿在述說著嚴冬的經歷,青石板上美麗花紋正在和石縫間即將消失的殘雪告別……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誰會去留意大地上發生的這一切?誰會去津津樂道於這些沒有任何“意義”的細枝末節?只有女人,只有女人中的詩人與藝術家,只有她們才會去留意自然中這些平凡瑣細的事物,去感知自然中這些不知不覺的變化,她們不象男性藝術家。關注的是社會大主題。文化大使命。也不習慣子那些宏觀的形而上的思考。她們喜歡以一種閒適、平淡的心境對待藝術,喜歡重複、鋪排。小題大做,喜歡滋生、繁衍。無中生有。她們貼近自然,親近大地、她們天生就是一個“自然主義”者。


賈方舟:劉麗萍的“自然絮語”

與自然的親近,已經構成劉麗萍藝術的基本取向。在此後的一些作品中,也都是以自然為主題的:《冬雪》、《秋荷》、《冬荷》、《青玉米》連作以及一些版畫和素描作品,一再地表現出她和自然之間所保持的那種少有的親和關係。從她的作品中不難感到,她在娓娓動聽地敘述自己對自然生命的體驗時所流露出的興奮感,以及對自然生命充滿激情的禮讚;如《秋荷》與《冬荷》,所表現的雖然都是完成一個生命週期之後的殘枝敗葉,但那密密麻麻縱橫交錯荷塘景觀,仍能讓觀者感悟生命的輝煌,感悟生命的充實與活力,以及蘊藏的無限生機,並無頹喪與感傷的情調。


賈方舟:劉麗萍的“自然絮語”

如果說,在《秋荷》、《冬荷》等作品中,構成畫面的主要形式因素是“線”的組織與結構,那麼,在《青玉米》中,“光斑”的分佈則是構成畫面形式的主要契機。這組作品已非純客觀地描繪對象,而更多地是在表現一種感覺。枝葉茂盛的玉米地使陽光受到阻礙,大面積的暗部與灑落在枝葉上細碎明亮的光斑形成巨大反差,從而造成一種如熱帶叢林般的神秘氛圍與音樂感。


賈方舟:劉麗萍的“自然絮語”

《紅荷》

從形式上看,劉麗萍的畫從《地支》系列以後,就一直顯示出一種濃厚的《抽象》意味。她常常巧妙地寓“抽象”於,“具象”之中。如能置形象於不顧,她的作品完全可以當作抽象作品來欣賞。在“荷”系列中那些橫穿豎插的枝幹,在《地支》系列中那些斑斑駁駁的地面局部以及那些規則的青石板,在《青玉米》系列中那散佈在枝葉上的光影,都是極富抽象意味的因素,也是構成形式美的因素。


賈方舟:劉麗萍的“自然絮語”

《中國建築》水墨 53乘62cm 2018年劉麗萍

劉麗萍以一個“油畫家”成名,但她的“正業”卻是版畫。這位畢業於中央美院版畫系的青年畫家,還有一批精彩的版畫作品和素描作品鮮為人知。她要以充滿鄉土情調和民間趣味的版畫起家,而後轉向對純自然的描繪,在精神上與她的油畫殊途同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