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構建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體系-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榮長海、天津美術學院李墨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將勞動教育確定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近日,中央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必修課程、將勞動素養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等若干重要舉措。對於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職業教育來說,《意見》為全面構建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體系奠定了制度基礎。

一、充分認識加強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指人們為了實現自身全面自由發展而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和對象世界,唯物史觀正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習近平總書記從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唯物史觀出發,指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律的重要詮釋”。其中,“尊敬勞動模範”“弘揚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等重要論述包含著對勞動價值的科學闡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貫徹深化了這些重要論述,提出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在於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從這些重要論述和文件精神來看,勞動教育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並體現在職業教育的全過程之中。

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密不可分,並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輔相成、有機聯繫。可以說,離開了勞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職業教育,甚至可以說職業教育是最完整的勞動教育。經過多年實踐育人的積累,職業院校擁有開展勞動教育最為豐富的實踐操作資源與師資教學優勢,不論從人才培養方案、勞動課程設置、教學組織方式、校園文化建設等育人形式上看,還是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對勞動理論與實踐資源的整合來講,職業院校通過勞動實踐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較為全面地發揮了新時代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作用。同時也要看到,勞動教育在職業院校中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和強化。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技術技能培養代替勞動教育,而應當通過專門的勞動課程讓學生明瞭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進而提高學習技術技能的自覺性。

二、全面落實加強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重要任務

從總體要求上看,《意見》將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定位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明確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一是從整體上優化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課程設置,確定勞動教育內容要求。在課程設置上,《意見》指出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並專門對以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內容的專題教學,進行了不少於16學時的量化規定。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須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同時對每學年設立勞動周、勞動月的舉措予以制度性安排,並要求通過編寫勞動實踐指導手冊的形式,對這些制度性安排進行細化,對包括勞動教育教學目標、活動設計、工具使用、考核評價、安全保護等任務目標予以明確。在勞動教育內容要求上,《意見》分別以中職與高職為層次進行了區分:中職學校要在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同時,更加註重對勞動態度與職業精神的培養,即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高職學校則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和專業特點,結合產業新業態與勞動新形態,開展包括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在內的勞動教育。總體上,明確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新內容和新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與職業經驗,使其在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局面時,能夠具備主動作為、實幹奉獻的責任擔當意識與公共服務意識,養成艱苦奮鬥、實幹興邦的職業素質。

二是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意見》以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維度的作用發揮為內容,明確了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和方式。其中,在中職、高職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強調社會支持作用的發揮,倡導勞動教育中勞動素質的養成,鼓勵開展包括社區勞動、家務勞動、志願勞動、服務勞動等形式在內的普遍勞動教育,不僅從文化知識更從技術技能方面對學生進行素質塑造,使他們感受勞動環境與勞動成果,豐富勞動教育體驗,促進職業精神的養成,使掌握生活必要勞動技能成為基本素質,增強其自身和全社會對勞動教育的認同感。

三是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意見》明確要求,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職業教育類型中的勞動教育需要生產實踐和專業技能相結合,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勞動效率並將其有效反映出來,這無疑是一項需要指標指引與質量監測的評價活動。勞動素養評價制度的健全,為制定體現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特色的評價體系與質量標準提供了依據。職業院校要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通過公示、審核制度,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

三、持續加強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支撐保障的有效路徑

第一,切實加強勞動課程的教師培養培訓工作。一是聚焦勞動素養與職業精神培養,制定有機融入勞動教育的專門培養方案,發揮思政課程、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以及實習實訓課等課程載體作用,實現勞動教育元素從培養內容、課程設計、實施方式到督導考評的全程全方位融入。二是設立勞模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榮譽教師崗位等,聘請相關行業專業人士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把勞動教育納入全體教師培訓內容,提升全員開展勞動教育的自覺性。三是強化對勞動課專任教師的培訓,提高勞動教育師資專業化水平,建立一支“一專多能”的勞動教育專任教師隊伍。四是從企業中聘請勞動模範、技術能手等兼任勞動課教師,通過他們從自身課件準備、課堂教學到人生經歷、日常行為舉止上的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的優秀典範。

第二,以出臺相關政策為契機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職業院校要按照《意見》要求,加快建設校內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與生產性實訓基地,加強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基地設施標準化建設,發揮校企共建實踐基地在協同創新上的重要作用,將勞動素養、勞動技能、職業精神教育貫穿學生實訓實習全過程;充分利用現有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以及職業院校生產性實訓場所,發掘整合教學科研、組織管理、宣傳後勤等不同技能崗位的校內“勤工儉學”資源,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制定實施勞動教育校內、校際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學生身邊勞動教育引導的全員參與。為此,職業院校在與社會各界合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政策傾斜和制度性需求,有必要通過改革措施加以實現和滿足。第三,在校內外大力營造勞動光榮的良好氛圍。職業院校要把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目標,定位為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人格價值觀塑造,通過“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校園勞動文化氛圍營造,使學生養成吃苦耐勞的勞動品格與勞動光榮的職業認同。具體來講,不僅注重勞動教育的校內文化建設,積極組織勞動文化節、專業技能競賽、校園技能文化節等主題活動,在校園文化宣傳、校史校規教育、校園服務管理等工作中融入勞動教育思想,增強學生關於勞動意識、勞動制度、勞動精神、勞動成果的感知體驗。同時,要注重勞動教育“走出校園”的環境薰陶,引導學生深入企業工廠、農村社區開展“非遺傳承”“勤工儉學”等社會實踐與志願勞動。此外,綜合運用網絡新媒體宣傳展示勞動業績與事蹟,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不勞而獲、貪圖享樂、崇尚暴富的錯誤觀念,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良好社會氛圍,使勞動光榮、技能成才的勞動教育觀念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