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语文智慧教育是我最为推崇的教育,引导学生开拓、延展自己的生活领域,全方位地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语文教学和做人(育德)结合起来,在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语文强调读、写、听、说训练,要求学生用更大的格局和眼光去看待知识,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对象从语言拓展到文学、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更广阔的空间,包罗万象,贯通古今。梁老师的智慧语文课,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汲取精华,弘扬千百年来先贤智慧,教会孩子学古今先贤智慧,在人文经典里启迪智慧人生。

今天跟梁老师一起穿越唐朝,领略唐朝诗人刘长卿抒发与友人离别之情的春天送别诗,体会诗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别严士元

唐代: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文学常识】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写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和本事,现在难以考证确切。从"春风倚棹阖闾城"句知道,此诗当作于今苏州城。从目前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过两次离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在唐肃宗至德三年初,诗中"春风"、"春寒"句证明,作诗时是在冬末春初,时间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吻合。又诗末有"青袍今已误儒生"句。印证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此外,青袍又称青衿,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断,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诗词意境】

水国、阖闾(hé lǘ)城、“倚棹”描绘了烟花三月苏州城的初春景象,和眴的春风吹拂着江面,波光粼粼,杨柳依依,诗人将起程作万里之行,船停靠在苏州城外,诗人伫立船头,故友严士元前来送别。二人执手相向,百感交集。回首往事,瞻念前途,诗人被贬谪,心中的苦愁就像苏州变幻莫测的天气,忽晴忽阴,忽好忽坏,还不时夹杂着初春的丝丝寒意。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诗人与友人深切交谈之际,飘来了阵阵毛毛细雨,雨细得像牛毛、像花针,在空中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岸上的桃花,随着细雨零星飘下朵朵残花,在空中轻轻漾漾,落到地面上悄无声息。诗人在仕途的失意心情,在这丝丝寒意的春风细雨中,更加寂寥和惆怅,在这暂短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诗人抬头看看天空,却是一无所见。且看到岸上桃花的花瓣在纷纷飘落,想去听听桃花落地的声音,诉说依依惜别之情,却怎么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种“静”反衬出诗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不知不觉间,只见一轮斜阳横照在江面,诗人即将远行的那只帆船投下孤零零的影子,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难分难舍,互道珍重,友人归去的湖南应该是碧草如茵,芳草绿茵,春色宜人。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友人的离别,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和久抑心头的忧怨。临行之前,对朋友们的劝诫,若遇到打听我的知己,请转告他们:读书人当以匡世济国为己任,我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勃勃雄心,而今且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坎坷不平。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诗词鉴赏】

首联"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交代了诗人与友人严士元话别的时间(春寒时节)和地点(苏州城)。水国、阖闾(hé lǘ)城、“倚棹”描绘了烟花三月苏州城的初春景象。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在苏州城外的江边遇到友人,互道依依惜别之情,“细雨”“闲花”衬托诗人失意心情,怎奈“看不见”“听无声”?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只有"水国"常有。花儿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互为因果。措思削词皆可法。这里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诗人和友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的格外细致。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颈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眼前景物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愈发勾起诗人的情思。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和对友人互道珍重的依依惜别之情。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尾联"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友人的离别,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和久抑心头的忧怨。抒发了诗人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生涯坎坷不平的感慨。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艺术评价】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明白如话,但细细体味,会觉得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只有"水国"常有。花儿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互为因果。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床夜语·卷三》云:"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一"看"一"听",一静一动,一无所获。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

烟花三月的春天里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送别情

这首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毕竟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