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春暖花開,古人的踏青

華夏五千年,春暖花開,古人的踏青

又是一年的春暖花開,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踏青賞春,而在我國的古代人們也有踏青一說,那個古代人在陽春時節踏青賞春與現代有什麼不同呢?在我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潑墨名勝古蹟的遊記類作品,到了唐朝更為流行,那他們在出發前都做哪些準備呢?是跟我們現在一樣嗎?

古人旅行很少獨行,一般都會攜帶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結伴而行。一來是出門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擔扛;二來路上萬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個照應。

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號稱“萬里獨行”,實際上也是有僕人從江陰一直跟到雲南的。

僕人隊伍更為壯觀的也大有人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遊太湖時,僱了三艘遊船,竟有兩艘都用來盛載行李和僕從。

華夏五千年,春暖花開,古人的踏青


怎麼去,難道走著?是的,就是走著。你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馬和馬車都是有錢人或者官宦的交通工具,像唐玄奘這樣的公派出行才有馬騎。當然除了步行,還有水路,到了隋唐時代,大運河開通連接南北,明代時,租船服務也普遍起來。不過水路也因為天氣、水流方向的變化,會影響出行,這時上陸地即可。

其實我是想象不出來古代人去旅行都怎麼拿行李,因為他們不僅要帶換洗衣物,乾糧,傘等生存必需品,還要帶著夜壺上廁所。帶著筆墨紙硯,琴棋書畫附庸風雅一番。所以車還是要有的,有錢人坐馬車,沒錢的就坐個騾車或牛車吧.

騾車“包趕程”,耐力久,速度快,千里長途,披星戴月只需數日可達,您的出行首選。不想那麼趕?推薦您“太平車”系列服務,重大粗陋,以牛牽挽,每天行程不超過30裡。車身懸掛鐵鈴,行進時發出聲響,數里之外可聞,宛如喇叭,好讓對面來的車輛有預先避讓的準備。牛牛“太平車”,享受慢生活.

華夏五千年,春暖花開,古人的踏青


說到旅行中的住,解決方案真是五花八門。官家住驛站,商旅住客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民宿和寺廟、道觀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時常在所難免。正因為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所以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通常都會被收納在行李中。

民宿是最常見的選擇,民間有大致的收費標準。也可以宿在寺院道觀,不過並非免費,有的寺廟會用香火錢的方式收取費用,有的則會直接表明傭給。走水路的,或是情趣所致,或是為節省費用,乾脆直接宿歇在船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