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到上海,東方明珠和田子坊並沒有太讓我驚豔,美則美矣,但是一種預料中的美。外灘的風景在各種影視作品中看的已足夠多了,田子坊的商業化改造在中國屢見不鮮。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則讓我驚歎!唯有驚歎!

原因就在於其間的:青銅器展館。

首先,其跨度足夠常。很多專門的博物館,比如保利藝術博物館,雖然將也有專門的青銅器展館,但大多收藏商周年間的,包括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在商周兩個階段是主流,但此之前的夏朝則少有展品;此之後的春秋戰國則開始以鐵器為主。

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展館則橫跨夏商周春秋時代。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上文“鉞”,鑲嵌十字方紋綠松石,推斷是一件夏末商初青銅器。

從造型和藝術構造來說,其為難得的早期青銅器精品。其間的青銅器鑄造技術、綠松石鑲嵌技術均反映了我國早期青銅器製作技藝的高超水平。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此後一次瀏覽,可以看到以“商周”為代表的中國青銅器高峰時代。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青銅器製作技藝的進步。形式開始多樣化,上面鑄造的花紋也開始變得反覆。

古人稱“玄鳥生商”。大概意思是商朝早期部落的祖先吃了鳥卵生下了他,於是將鳥作為圖騰。

因此,我們可以從上面的幾個青銅器很明顯的看出來,都含有 玄鳥 的符號。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到了西周,青銅器鑄造工藝更加進步。文字也逐漸演化。

於是乎從甲骨文到金文,也就是在青銅器內刻文開始成為一種潮流。

有的寫名,有的記事。

比如我們常說的“司母戊鼎”就是鼎內銘文“司母戊”三個字。

再比如上面的“大克鼎”,裡面290個字,記錄的就是克接受了周天子賞賜後,感謝祖先、感謝領導的故事。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到了春秋戰國之後,鐵器開始盛行,青銅器逐漸沒落。但此時由於周天子領導力的下降,諸侯紛爭,也開始出現了具有不同色彩、造型的青銅器。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青銅器絕不僅僅是禮器,更具有強大的實用價值。

很多人經常提到青銅器,就諱莫如深,可以說過分拔高、過分貶低都讓其束之高閣。

更大的還在於很多青銅器的名稱:甗 爵 罍 角 斝 觚 卣等,已經很少或不在時下的語境中出現。因此當我們對青銅器進行理解的時候就需要跨過這一關。

比如上圖的爵,就可以標註為酒杯、分酒器等,就是古人喝酒用的器具,而其兩個眼睛並不僅僅是為了好看,有推測說可以中間掛麻布以過濾釀酒殘渣。

如同現在喝茶用的過濾器。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再比如上面這個青銅器,按古稱可能是甗,但你也可以理解為“蒸鍋”。

底部燃火,腿部可以注入水,中間放入篦子,就能用來蒸飯、蒸肉。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比如上圖這個,你可以理解為“調味罐”或之類的,兩個方孔是可以放小勺子的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上圖所顯示的很簡單:洗手盆。

但其不僅僅是一個洗手盆。裡面所鑄造的魚、鴨子等與底盤之間是可以轉動的。也就是說丫鬟拿著瓢給女主人澆水洗手,盆裡的小動物隨水而動。

需要注意的是青銅,最開始都是金色的!

這個洗手盆根據史料推斷是一個古代的定情信物。


「旅行」到上海,我推薦你去趟“上海博物館”

上海所轄區域不大,因此文物出土和歷史遺留都很少。能夠擁有如此多的青銅器(南京博物院青銅器少之又少),主要在於3點:

  1. 當時江蘇、浙江地區的鍊鋼廠位於上海,那個時期為了大鍊鋼鐵,將一切金屬類的物品都運到鋼鐵場,而這裡面就包含很多的青銅器。據說當時的文物保護工作者都是去鋼廠門口守著,從一堆堆的雜七雜八物品裡“搶救”。
  2. 上海對外貿易興盛,很多文物走私也經此之地,被抓獲後的藏品交由博物館保管。
  3. 上海經濟發展較快,多年來從海外購得流失文物較多,其中部分捐獻給了博物館。

也許大多數人和我一樣,並非專業研究者,就普普通通的遊客。但我更希望你能夠來上海博物館看看,近距離的觸摸一下浩繁燦爛的青銅時代。

其絕未冰冷,反而盡顯時代風流。

注:本人只是普通文博愛好者,文章中有不盡詳實之處望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