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不忘鬧元宵

我的家鄉坐落在鄂東南的一大片群山起伏、鳥語花香的低山丘陵之中。

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我們村裡人叫它“月半”,是年年不能忘記的重大節日,節日的氣氛不遜色於春節,年年大鬧元宵過“月半”。

餈粑、糯米粑、湯圓是必不可少的食物。俗話說:“吃了月半粑,下田種莊稼。”寓意是村裡人過了“月半”之後,一年一度的生產勞作就開始了。“月半”天裡,有的人家油炸餈粑,有的人家翻炒糯米粑,油炸的是長條形的,翻炒的是乒乓球形的,都撒上熟芝麻,香噴噴的,很好吃;有的人家水煮湯圓,並放點糖,甜甜的,吃湯圓,就是表示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團團圓圓,幸福甜蜜。大人小孩的歡笑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村裡人鬧元宵就這樣開始了。

傍晚黃昏,村裡人上山給祖墳點燃蠟燭,叫“送亮”。實質上是活著的人對先人的一種懷念。這是鬧元宵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

晚上天黑之後,村大人帶著小孩在老祖堂裡、各自的堂屋裡、睡覺的房裡、煮飯的伙房裡、豬圈房裡、過道里等地方,點燃蠟燭,把房裡照得亮堂堂的。以示慶祝出門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村裡小孩子們一手拿著木瓢,一手用木棒敲打著木瓢,發出“咚,咚,咚”的響聲,嘴裡不停地高聲念著:“月半夜裡敲木瓢,老鼠生仔不成活,生一窩死一窩,生的沒有死的多。”寓意是詛咒老鼠不要為害村裡人的莊稼、穀物、門窗、穀倉等等。從這屋唸到那屋,從老祖堂唸到每間房裡,循環不斷的走著,跑著,念著,敲打著,好不熱鬧,直到深夜,人累著了,蠟燭熄滅了,小孩才各自回到自己的家裡去了。每年的元宵節就這樣鬧完了,一年又一年,不知流傳了多少代,也當不知將來還要流傳多少代!

象類似這樣傳統的鄉村民俗,我們家鄉有很多,其民族文化氣息,古老而流長並廣泛,欲知之其味,待我以後慢慢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