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坐上龙椅抢走皇帝书法,却没被责罚,当真因为领导太仁慈?

01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下,加之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勣等一批贤臣良将阵容的辅佐,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局面可谓是星光熠熠。

尤其在李世民统治的二十多年里,他任用的宰相也多达二十八人,且各有特色:房玄龄谦恭谨慎,魏徵直言敢谏、王珪嫉恶扬善……但其中有一个人却非常另类,曾公然做出了一件在历朝历代看来,都非常大不敬的举动——坐上龙椅,还从皇帝手里抢东西!

他,就是贞观中后期的名臣刘洎(音同继)。

此人坐上龙椅抢走皇帝书法,却没被责罚,当真因为领导太仁慈?

02

刘洎出身南朝名门,早在隋末,他已在西梁萧铣势力下做到了黄门侍郎,梁国灭亡后又归顺了唐朝。后来,刘洎凭借才华得到李世民的赏识,于贞观十三年再度担任黄门侍郎,同时被允以参知政事,算是做到了宰相之位!

此时距他从萧梁高层跌落,沦为一介降臣,已过了二十多年之久,按说应珍惜这份待遇才对。

但刘洎偏不走寻常路,接连做了几件冒犯皇帝的事。

太宗非常在意史官对其行为的记载,为此曾向褚遂良索取起居注来看,但被对方严词拒绝,当时在旁的刘洎竟补了一句:“即便史官会因为畏惧,不敢写皇帝的言行,天下人也是会记住的!”太宗只好作罢。

03

贞观十七年,刘洎升任散骑常侍,仍参知政事。

如果在起居注事件中,刘洎顶撞太宗还是出于公心正义,那么在接下来的事里,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说是很上不得台面了。

众所周知,太宗书法师从大家史陵,尤擅王羲之的飞白体。在一次宫宴上,太宗兴起,准备赐给群臣中某位幸运儿一幅飞白。大臣里不少有乘着酒劲摩拳擦掌,去准备索要的,但让他们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刘洎直接坐到龙椅上,挨到太宗身侧,等挥笔而就,马上从他背后一把夺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胜出!

刘洎身为宰执,这种不上道的行为一下子犯了众怒,群臣纷纷上奏:“刘洎登上御座,不是人臣之礼,其罪当死,请皇上马上执行!”宫宴顿时变成了声讨大会。太宗皇帝本该是最觉得失了面子的人,只是笑了笑说:“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既然皇帝都表态了,那么此事也就告一段落。

此人坐上龙椅抢走皇帝书法,却没被责罚,当真因为领导太仁慈?

04

本该判个杀头罪的刘洎,接下来的官位却是步步高升,仕途前景一片大好。贞观十八年,刘洎担任侍中,正式成为三省长官,也是名符其实的宰相;贞观十九年,太宗出征高句丽,留太子李治监国,刘洎又兼任太子左庶子一职,即太子的首席老师、东宫首官。此时的刘洎,不但是太宗宰相,又是太子股肱,运气好了可能还会是新君的宰相,风头不可谓不正盛!

此前已发生太子李承乾被废、魏王李泰夺储失败、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等一连串政治变故,而刘洎本人原先即倾向魏王一方。太宗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希望站队失败的刘洎,可以好好辅佐新太子,但既要马儿跑,焉能不给马吃草呢?为此,太宗接连提高了刘洎的官位和待遇。

远征辽东之前,太宗曾语重心长地嘱托刘洎:“朕如今出征,爱卿辅佐太子,社稷安危都寄托给你,你要好好体会朕的用意啊。”没想到,刘洎又犯了轻率不自重的老毛病,脱口而出:“陛下不用担忧,大臣要是犯了过失,我马上杀了就是!”太宗对这个回答显然很不满,留给刘洎一段话:“你啊,性情疏阔而又过于刚直,恐怕会有事,你要时刻告诫自己谨慎,才能求得一个好结局!”

但刘洎并没有把皇帝这番话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无所顾忌,凭借自己受重用,与褚遂良、长孙无忌等重臣交恶。最终,褚遂良借故诬告刘洎有不臣之心,太宗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尽管知道刘洎是忠臣,但为了大局考虑,不想给品性懦弱的太子李治留下强臣,还是决定赐死了刘洎!直到三十八年后,武后临朝称制,刘洎才得到平反。

此人坐上龙椅抢走皇帝书法,却没被责罚,当真因为领导太仁慈?

05

其实刘洎的性格缺陷,早在宫宴事件中已暴露无遗。反思太宗当年的那段玩笑话,可能实则暗藏杀机:班婕妤身为皇帝妃嫔,都不愿越礼同乘一辆车,而你刘洎又何德何能,与皇帝同坐龙椅呢?

在唐太宗赐死刘洎的诏书中,有“辄生负图之望,是有无君之心”一句,为了给新君铺路,李世民可以果断铲除一切不利于太子的障碍,即便他深知刘洎忠于李氏。这样的领导,能说是仁慈吗?刘洎正是因为不懂政治规则,屡踩红线,才落得一个死于非命的结局。

本文作者:天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