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离开孟屯河回成都整整一周了,可在孟屯河的休闲游那一幕,却一直都还在脑海不肯离去,内心时常有一种冲动,渴望留下点什么。翻看手机相册时,和好友聊起近期活动时,冲动愈发强烈。我自己也觉得有点奇怪,近几年,我去过云南,川西、川西北、青海的藏区,喝过酥油茶、也喝过青稞酒,吃过藏粑、藏式火锅,走进过毡房,臧房,也走进过喇嘛庙,看过神圣的天葬,体验过藏传佛教;而这一次对一个小小的藏族村庄为什么会冲动?或许、可能因为前几次时间紧、部分体验有商业成分;而这次时间宽裕,吃住都在普通的藏民家,接触的普通藏人多,关键是商业气氛少,是更加客观真实的体验。为平自己的心,为孟屯河的藏民,也为没去过孟屯河的人特作此图文。

孟屯河位于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理县西部的上孟乡,海拔1900米至2000米之间,光照1672小时,年平均气温10摄氏度,干燥度1.38度,上孟是 藏族“什古”的音译,意即“吉祥之地”,因地处孟屯河上游故名为上孟, 孟屯河谷居民皆为嘉绒藏族,是藏人格萨尔王的后裔,人口约6000人。我们这次休闲游主要就在上孟乡,这里是一处尚未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有原始古朴的人文和自然风光。整个上孟乡只有二个大一点的酒店,余下的有客栈和民宿,有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超市,我们住的日波村连一个便利店都没有。今年,从成都市来避暑的人比较多,带动了民宿的发展,但交通,商业等均有不便。如乡村公路太窄,有的地方连小车会车都困难,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困难,能见到贸易只有民宿、或普通藏民家院内或门口支一块木板,出售一些松茸、野生菌、野生香菇、自家腌制的腊肉、牦牛肉干。

留意观察普通藏民的生活、工作,每天有成年藏人在菜地里拔草、锄地、施肥、撒农药、收菜;所种的蔬菜大多为白菜、莲花白;摆小摊的几乎都是卖干山货和腊肉、牦牛肉干、或有一些藏药、新鲜水果、开车的有大货车送水果蔬菜进城,小面包车主要是送游客去附近的景点游玩,当然,每天晚上是村子里热闹的时候,一个村子有几家在烤全羊、唱歌、跳锅庄舞的,也能看到天真可爱孩子在戏耍;当然更少不了出家修行的喇嘛。我们看到最多的当然民宿老板在辛苦地为我们游客操劳。

我们住在上孟乡日波村92号,二层标准的嘉绒藏族式结构,外形就是长方体,墙体由石块磊起,房屋内外均有藏族元素的经幡,大门前搭有一个棚子。棚子的前面和房屋的左右及后面均为庄稼地,只有一条小路通往乡村公路。

我们吃饭的地方是我们住这家老板的妹妹家,房子靠近公路,建筑风格一样,面积更大,还有一个院子,院子可以停车,还可以跳锅庄舞。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在孟屯河五天,全为晴天,每天最低温度15℃,最高31℃,晚上睡觉需要盖被子,早晚要加外套。我们早上起来,在乡村公路上散步,然后吃饭,饭后自己找地方游玩,午饭后午休,下午或找人聊天或漫无目的的走在小溪边、山间、村头。主要游玩了老君沟、高桥沟、高山草甸、桑登寺(喇嘛庙)、老寨子、塔斯沟。因为景点没有开发,故大多数路都不好走,没有安全防护措施,游玩须谨慎。

到处都是美景,随手都是大片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夕阳的余晖下,远处的青山出现一抹金色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成片的蔬菜、水果和各种花草;抬头仰望,蓝天白云,蔚为大观。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枝头挂满李子的李园随处可见,其他,核桃、花椒、梨子果树等也随处可见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成都人口中的莲花白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绿油油的白菜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藏文化的标志,藏式建筑、经幡、经筒、格桑花、佛塔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得到同意的拍照,庙里虔诚的老人推动巨大的转经筒;藏传佛教的佛塔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地头路边掠影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我妻子被邀请参与到藏民的农活中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菜地里拔草,这是第一个和我说话,离开前邀请我去她家玩的大嫂。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成都大妈在菜地里起舞摆秀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下午开始烤全羊,晚上继续烤同时大家围绕火堆,在悠扬悦耳的藏式风格的音乐中跳锅庄舞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本人上藏民家买山货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我们的民宿老板娘,性格开朗,精明能干,热情大方;还有就是嗓门大、特别爱笑,非常讨人喜欢。还有一个姐姐老板娘同样是勤劳、能干,遗憾的是这个姐姐老板娘没有留影。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这两个可爱的小姑娘需要多写几笔,大的叫卓玛,小学五年级,漂亮、能干、勤快,能说普通话、四川话、还在学英语,能说一些本地的藏话,现在正是暑期,每天帮忙打扫卫生、吃饭前端盘子、端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姑娘叫拉姆,今年六岁,还没上学,能说普通话,四川话。小拉姆活波可爱,表情丰富,特别懂礼貌。二位藏族小姑娘的外貌、衣着大家可以通过照片认识,无需笔墨,可她们竟然是带我们去老君沟游玩的向导。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古战场遗址,据说是当年白马藏族屠杀嘉绒藏族的地方,照片为当时的碉楼。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高桥沟瀑布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高山草甸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老君沟,地青山绿水,万木长青,古树参天,飞瀑淙淙,因未开发,我们只行走了一段,看红叶,季节不对,雪隆包太高,海拔五千多米,故高山海子有没有看到,留点遗憾作为下一次的理由吧。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老寨子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一个小故事

我们到孟屯河的第二天,吃过早饭想去著名景点老君沟游玩,通过手机导航发现,我们居住地离老君沟入口需要步行4公里(景区完整是十五公里),其中还有一段山间小路,需要爬山,景区并没有开发;我们正在商议如何前往时,老板娘一听马上就说:让卓玛和拉姆带我们去,中午回来吃中饭,这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还在端碗吃饭的二个小姑娘;目光中充满意外、甚至怀疑。认路?速度?体力?而实际结果被硬生生的打脸。只见卓玛和拉姆放下饭碗,一抹嘴巴就说走;没有任何防晒准备,不带食物和水,一路快步或小跑,一会儿就将部分成年人落下,为此,她们俩就在路边等待,或特意采路边的野花编制花环,和我们聊天,放慢速度和我们同行;最后的结果是只有我们几个完成行程,我们都有饮用水、有零食、有墨镜、遮阳帽,我们都觉得体力消耗大,而二个小姑娘像没事一样,回到住地快11点半。我们团队其余的人知难而退,打道回府。由此可见藏人的体力、耐力和吃苦的精神。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我人生经历中最小的向导。不敢想象城里父母会这样做,城里的孩子能够完成这样任务。

第二个故事 高山草甸二次遇到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藏人

到孟屯河的第一天晚饭后,我们就在附近的乡村公路上溜达,无意听到有人聊起高山草甸,倚仗自己经常锻炼,经常户外活动,我和妻子不顾上午去老君沟的疲劳,午饭后稍作休息,大概下午三点多,整理行装,离开住地,顶着烈日朝着高山草甸奔去,仰面朝天而望,满眼是标准的高原蓝配有少量絮状白云,而太阳如燃烧的火球挂着天上,此时一点点裸露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犹如针刺般感觉,从山底往上缓步慢行,山风徐徐吹来,带来丝丝凉爽,身体竟然没有出汗。路,越来越小,随着小路我们越爬越高,人也开始出汗了,接着恐怖的一幕出现了,驻足四望,没有高山草甸,连路也到头了,四周都是树木和杂草,顿时,满心的失望,同时又怀疑告诉我们高山草甸的人在欺骗我们,无奈只好调头下山。心情被破坏了,一步一步缓缓的向下走,但惊喜的一幕很快就出现了,此时,一对藏民正在半山腰干农活,他们发现了我们,我们八目相望,我们在犹豫要不要问路时,中年女藏民先开口了,使用非典型的川普口音和我们打招呼,非常友好的告诉我们附近有漂亮的高山草甸,并让中年男性藏民接我们下山又送我们到去高山草甸的路口,而我们只有再三说,谢谢!谢谢他们,让我们顺利到达高山草甸。这一对藏民夫妻的一接一送行为着实让我们真心感动。

我们游玩高山草甸后下山时还有一幕感人故事。我们尝试不走回头路,抄近路下山,我们走上了本地藏民采虫草、松茸、野生菌菇的小路,小路崎岖泥泞,坡度大,行走困难,我们小心翼翼,或扶着小树,石头,或拽着杂草艰难前行。俗话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全身的汗在滴,两腿在抖,既有身体的疲劳,也有心里的紧张和一点恐惧,路,越来越难走,继续往下风险越大;回头朝上,可能体力不支,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身背背篓、头戴草帽、手里拿着一根木棍、脚穿长筒雨靴的青年人出现了,我想,救星下凡,赶紧上迎,对方一看我们的模样就知道我们面临的窘境,笑着用典型的四川普通话说,休息一会,不慌,顺手递给我一支烟,告诉我他是本地人,上山采野生菌,让我慢慢平复心情,恢复体力,然后再告诉我们,此路对我们而言是死路,我们想从此路下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闯风险太大,让我们在费点体力和受伤之间选择,最后他带我们走一条少费体力又避免受伤的下山路,当然,我们只让他把我们带出困境,不能耽搁他的活计,我们顺利下山回家,也记住了给予我们帮助的普通藏民,很遗憾,鉴于当时的情况,这三个好心的藏民都没有留下照片。

人的一生总要走很长的路,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也会经历很多事情,淡忘的更多,留下回忆的更少,能使自己留下记忆和真心感动的更少!有人说,旅行仿似一场修行,心怀远方的人,才能对未来看见希望。在此,我祝愿爱旅行的朋友,常遇到你恋恋不舍、真正感动、不愿意离开的地方!

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孟屯河行纪——嘉绒藏族小村印象

我国的藏人很多,藏区很大,藏区分布很广,这只是孟屯河嘉绒藏族小村的体验,认知有限,文字、拍摄能力也有限,做完此篇心里然释却有点忐忑。照片为二部手机拍摄的原片,本人第一次写游记,更是第一次公开发布,谢谢指正!

戴保钢

2019.8.16

因从成都回景德镇,途中此文没发。闲来思考几个问题。

1、原生态的旅游景点好不好?

2、少数民族需要脱贫致富,旅游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