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生死觀:墨家為何都是勇士俠客?為何選擇殺身以利天下?

在上一篇文章中,好玩的國學談了儒家、道家、道教、佛教以及道家楊朱學派的生死觀。

儒家重視生命的價值與死亡的價值,認為要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儒家的生與死都要在家國社會中體現人生的價值,他們追求生命以另外一種存在形式流傳後世,這就是三不朽。所以,儒家的生死觀是道德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結合體。

墨家的生死觀:墨家為何都是勇士俠客?為何選擇殺身以利天下?

道家認為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與生命來自於自然一樣,死亡也是融入大道大化之中的過程,如花開花落月圓月缺,如四季流轉,生於自然而死於大化流轉之中。道家面對死亡有一種驚心動魄的坦然,他們主張生不歡不喜死不憂不懼,是一種自然主義的生死觀。

道教的指導思想雖然來自老莊道家,但在生死觀上與道家完全不同。道教徒們幻想可以長生不老坐地飛昇,他們倡導全身養性修煉精氣,是一種“長生久視”的生死觀。

佛教認為“靈魂不滅”,相信來世與輪迴。道家的異類楊朱學派,則認為人生必死,死後全是一堆枯骨,因此談論虛名,夢想彼岸世界毫無意義,莫如把握當下每一個可以把握的快樂而及時行樂,是一種縱慾主義的生死觀。

下面,好玩的國學來談一談中國哲學中墨家的生死觀。

把墨家與法家做一些比較,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墨家與法家有很多共同點,但在生死觀上又有天壤之別。

墨家是從儒家分離出來的學派。墨子原來是儒家的弟子,因為反對儒家的“厚葬”、“禮樂”等繁瑣的禮儀,憤而出走做了儒家的“叛徒”,另立門戶成立了墨家。這是一個紀律嚴明的準軍事組織,也有人把他們說成是中國最早的“黑社會”,但墨家絕對不是黑社會,這是一群以維護天下公利為最高追求的組織。

墨子反對儒家的厚葬與禮樂的出發點是:唯有能給社會帶來利益的事情,才是正當與正義的。而儒家倡導的厚葬與禮樂制度,無法產生任何利益,只會帶來社會生產的浪費。因此,如果說儒家是道德主義的話,那麼墨家就是典型的功利主義。

墨家提出的“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節用”與“非樂”等理論,都是建立在能為天下帶來大利的基礎上的。為了天下公利,墨子和他的弟子們赴湯蹈火萬死不辭。這也意味著墨家在功利主義的基礎上又加上了理想主義——只要有利於天下,身體再大的痛苦都能忍受,只要有利於天下,可以義無反顧地獻出自己的生命。

墨家是相信鬼神的,但墨家的著眼點並非是虛幻的彼岸世界,他們深愛著現實人生。恰恰是因為深愛,讓墨家有了愛惜生命畏懼死亡的生死觀。

墨家的生死觀:墨家為何都是勇士俠客?為何選擇殺身以利天下?

墨子說“民生為甚欲,死為甚憎”,人們總希望能活下去,害怕憎惡死亡。墨家承認活著是人的天性與權力,因此,墨子尖銳地批評統治者為了一己之私利發動戰爭以致生靈塗炭,這也是墨子提出“兼愛”“非攻”的主要原因。

墨家重視生命,但並沒有滑入道教渴望長生不老與楊朱學派赤裸裸的縱慾享樂主義的深淵。因為墨家認為個人的生命雖然珍貴,但並不是人類的最高價值,這個世界上還有更比生命更為寶貴的東西。

墨子說:“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

“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如果現在對某人說:‘給你帽子和鞋子,然後斬斷你的手足,你願不願意做呢?這人一定不願意。為什麼?就因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貴。又說:‘給你天下,然後把你殺死,你願不願意做這件事呢?’一定不願意。為什麼?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貴。可是為了爭論一句話而互相廝殺,這就是把正義看得比生命更為可貴啊!所以說: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

豪華的帽子與鞋子的價值比不上手足,天下的價值比不上生命的寶貴,但是義的價值卻高於生命,這個義乃天下之大利與大義。

由此,墨家自然推導出以下的結論:生命誠可貴,但為了正義卻可以拋棄生命。

墨家的生死觀:墨家為何都是勇士俠客?為何選擇殺身以利天下?

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墨家學派為何都是一群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的原因了。墨子一生席不暇暖四處奔波,即使摩禿頭頂磨壞了腳跟,還要奔走於各國之間制止戰爭維護和平。墨子的弟子們大多是英勇無畏的死士和行俠仗義的俠客,為了義可以勇敢赴死;為了義,他們可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墨家重視生命,卻把生命的過程當作奉獻身心的過程;墨家其實畏死,但為了天下的公利卻能“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了天下的大利與大義,勇敢地獻出自己的生命。

儒家的人格理想是有功於世的聖人,是文質彬彬的君子;道家的人格理想則是抱朴守一的赤子嬰兒,墨家的理想人格是為天下的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

正是在墨家生死觀的影響之下,墨家的子弟不是成了守邊的將士,就是行俠仗義的遊俠。他們是一群理想主義的英雄,雖然墨家此後消失於歷史之中,但他們值得我們永遠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