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躲避獨裁者的死刑,34歲起,這個西班牙人在家裡藏了整整30年

1939年4月1日,戰爭終於結束了。朱莉安娜看到從戰場活著回到家的丈夫曼努埃爾,既高興又難過。因為她知道,另一場戰爭從這一天這一刻開始了。

《藏著:一個西班牙人的33年內戰人生》講述了一個扣人心絃的故事:一個男子為了躲避死刑,躲藏在自己的家中整整三十年。一個兒童座椅,是藏身之地唯一能容下的東西。他們必須無比小心謹慎,因為,任何一個細微的失誤都意味著萬劫不復的深淵。甚至連女兒穿著婚紗出嫁時,父親也只能透過鑰匙孔偷偷地觀察、哭泣、獨自慶祝。

主人公曼努埃爾·科特斯曾是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省米哈斯村的村長。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內戰爆發,在內戰結束,佛朗哥建立獨裁統治後,科特斯成為通緝對象。為了活下去,他躲藏在家中直至1969年大赦頒佈。

《藏著》基於英國口述史先驅羅納德·弗雷澤在1970年後對科斯特和他的妻子及家人的大量深度訪談及口述史資料。曼努埃爾躲起來時34歲,重見天日時64歲。羅納德·弗雷澤說,其中許多功勞要歸於他的妻子,是她在漫長的30年裡擔負起保護丈夫的責任,養家餬口,教導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對家裡的秘密保持沉默,這些都是在大多數親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到的。她通過嚴厲的告誡確保了三歲的女兒對曼努埃爾藏在家的事隻字不提,正如多年後她的女兒瑪麗亞為同樣的原因讓自己的兩個孩子保持沉默。兩代年幼的小女孩被媽媽逼迫絕不許把家人知道的秘密向外透露——這是她們的父親和外祖父存活下來的條件。

這是一個有關個人的堅韌、才智以及犧牲的故事。羅納德·弗雷澤感慨,在重歷這個故事,提醒30年在人的一生中有何意義時,除了引用朱莉安娜的這句總結,大概也沒有更合適的話了:“三十年——說起來容易,但你要親身經歷才能知道箇中滋味。”


2001年4月26日,在西班牙北部一個村莊的廣場上,1000支蠟燭被有規律地排列並通宵燃燒,以紀念64年前在西班牙內戰中被德國空軍炸死的當地村民。 新華社資料圖片

羅納德·弗雷澤曾擔任記者,後從事口述史研究,著有《西班牙之血》《尋找過去》《藏著》《拿破崙被詛咒的戰爭》等。其中,《尋找過去》被搬上銀幕,成為《唐頓莊園》原型;這部《藏著》被拍成紀錄片《30年的黑暗》。

談及個人口述史對大歷史的補充與證實,弗雷澤認為,通常所說的記憶是個人親身經歷的產物,對每個個體而言都是主觀而獨特的。從這層意義來說,歷史的記憶必然有許多版本。而且即便有些記憶有重疊之處,它們帶來的影響也會因人而異。所謂的歷史“記憶”只可能指代對過去的集體意識,這是通過教育、影像、傳說、書籍、電影、新媒體等形成的一種後驗。

那麼,我們能否認為個體記憶在其所屬階層或社會群體中具有代表性?弗雷澤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每個人始終遠不止他代表的某一件身外之事。記錄個體的回憶——其客觀描述難免經常出錯——用途只在於這些回憶最能告訴我們的——那些親歷歷史事件者的主觀感受。


如今,曼努埃爾·科特斯曾躲藏的米哈斯是地圖上推薦的“必遊之地”,海岸線的一部分:成千上萬遊客在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酒店、別墅和公寓大樓裡度假。他們擁擠在混凝土修建的鄉村街道上,注視著為他們開設的旅遊商店,騎在“觀光”毛驢上看風景,在村莊裡拍照留念,然後坐著大巴滿載而歸。每個人都有工作,而且很少有人再依靠土地生活。但在這張旅遊面具之後,米哈斯的今天藏著它的過去。


《藏著:一個西班牙人的33年內戰人生》
[英] 羅納德·弗雷澤 著 熊依旆 譯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題圖:2005年4月14日,在西班牙的奧維耶多公墓,一名老者在寫滿了內戰中死者名字的紀念墓碑前陷入沉思。新發社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