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道"祖师爷"做过一碗羹汤,令齐桓公赞不绝口,可如今却遭人唾弃

记不清好多年以前,看了一个电影叫做《美食家》,里面有个情节到现在记忆犹新。说是这厨师忙了一个晚上,这一会看着菜都上齐,锅里只剩下一个汤还在熬着。阵阵困意袭来,厨师于是便倚在门边打起瞌睡。不知过了多久,厨师醒来一看,自己刚才熬的汤已经摆在桌上,吃客们正掂勺取汤忙的不亦说乎。也许是看着自己睡意正浓,徒儿没敢打搅师傅,于是便忙着把这汤给端上桌去。正诧异间,只听桌边的客人一个个交口称赞:"嗯嗯,大师这汤真不错,咸淡正可口啊!"厨子听这话,忽地一机灵:哎呀,这汤刚才只顾瞌睡,居然忘记放盐啦!

厨道

虽然这个故事已经过去很久,但那个厨师忘记放盐惊诧的画面依然镶嵌在我的记忆里,虽经时代犹然如昨。其实现在看来,这汤没有放盐故是意外,但再想想,这班吃客忙乎一个晚上,嘴里自然是滋味满满,舌蕾有些麻木,现在居然有口清汤,自然是荡气回肠,意犹未尽了。

说到做菜与吃客,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不是常说一方厨子养一方客吗?做与吃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同在一条街上,吃客们往往会不辞劳苦来到某某一家餐馆去,久而久之竟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其实就是人们对一种菜肴的偏好,包括对饮食材料与烹调方法以及烹调风味的偏好,更重要的是对厨师的偏好。

厨道

多年以前有个老表想学一门技术,来到城里一看,到处都是什么技工学校。转了几天,忽一日,老表回来说可以学学当厨子。看着我有些不屑一顾的样子,表弟正色道:"当厨子有什么不好?等我学会了,咱们过年来客什么的不就不去求人啦!比如人家伊尹,不就是当个好厨子换来一世富贵?"听这话我一怔,呵,这家伙连这也知道?"

话说在一千多年前,就有那么一位深谙烹饪之术,同时又非常擅长治理国家的厨子,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厨圣"的伊尹。伊尹生活在夏朝末年和商朝初年,伊尹最早是莘国的名厨,后来作为陪嫁的奴隶来到了商汤的身边。伊尹身份卑微,但是他不气馁,经常以做饭之道做比喻 给商汤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意见。商汤也是一名圣君,他发现了伊尹的才能后,很快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并且任命他为丞相。后来伊尹辅佐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厨道


同时他连续辅佐了商朝五位君王,最有名的是他还曾经放逐国商朝的第四位君王太甲,由于太甲不按照规矩来治理国家,伊尹就把太甲放逐,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后来太甲改邪归正后,伊尹又还政给太甲,把商朝带回到正途,避免了商朝走上衰落,真是为商朝的建立和延续做出了不可小视的功劳,算是对历史走向有重要贡献的厨子。#美食战疫#

厨道


说到厨子,易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厨师,生活在春秋时代,被后世厨师们成为祖师爷。据说易牙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被记载第一个使用食疗的人,易牙非常擅长调味,受到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的信任。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我建立了这么大的功业,天下的美食我也都吃过了,感觉没什么好吃的,现在还有个遗憾没有吃过人肉。为了博得齐桓公的欢心,易牙就记下来,有一天他看到四岁的儿子,就把儿子杀了,做了一碗羹汤,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了觉得非常鲜美,就问易牙,这是什么做的,我从来没吃过啊,易牙说这是他儿子的肉做的。齐桓公非常惊讶,心里非常的不是滋味,但是也觉得易牙对我比对他儿子还亲,非常感动,也越来越信任易牙了。#我要上头条#

厨道


当然这些都是古代的一些传说,也许确有此人此事,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尚有着他们的身影。我的父母是公社卫生院的医生,记得小时候这医院里有个小食堂,平时大家都在这伙上吃饭,中午吃饭的人多一些,晚上就寥寥无几。当时这伙上做饭的是一个叫做张伯的老头,一脸慈祥,做饭也是干净利索。平日里也就是蒸馍面条,节假日添些饺子小菜什么的,当然这无非是单位的炊事员,与厨师还是搭不上界。

之前在一个资料上看到,在当代确有着一些著名的厨师,他们在国人的眼里也确实出类拔萃。比如中国烹饪大师,海派川菜代表、当代上海"厨神"姚楚豪 。他师从川菜宗师沈子芳得到嫡传,练就了全面的烹饪技艺,姚楚豪挖掘保持传统特色名菜,兼收并蓄,吸收古今中外烹调的优点,创出龙字号和椒盐、粉蒸、陈皮、干烧四大系列两百余种川菜。此外还有,中国烹饪大师,上海面点女中豪杰沈钰文,中国烹饪大师,号称上海粤菜第一锅的卢兆祺,中国烹饪大师,人称御厨,毛泽东主席家宴制作者东林发等 。

现在看着表弟当上了厨子,而且是做的是天马行空行云流水,我在想,并不一定叫表弟像上面说的在厨师事业上出类拔萃,其实我们这些百姓自己在家里挽起袖子做做厨男,抑或像表弟一样到小餐馆里当个厨子,其实也不失为一件快事啊!

厨道

如果说,吃是一种生存,也是一种文化。吃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精神。那么做这些佳肴精品的厨师又有着一个什么境界呢?

在我看来,厨师就好像是一个编剧,演员就是自己的食材,而剧情就是自己的作品。又好比一个导演,这一席佳肴就是自己的话剧。做厨子难,难在于千口难调,难在于有着一个乐于给别人送欢笑送赞叹送喜相送乐趣的好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